由台中黑派顏家領頭、國民黨全力應援的「刪 Q」之役,終於來到投票日。雖然投票剛結束,罷免是否會通過?國民黨這一仗有沒有贏到面子?尚未見分曉,但國民黨裡子絕對是大輸,已可論斷。
在 2020 年大選落敗、總統候選人兼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之後,國民黨連續推動或參與了對前時代力量的無黨籍高雄市議員黃捷、民進黨籍桃園市議員王浩宇、台灣基進黨立法委員陳柏惟等一連串罷免案。黨主席朱立倫在就職時,已矢言罷免陳柏惟成功後,將繼續推動罷免前時代力量的無黨籍立法委員林昶佐。
從策略上來說,國民黨或許認為師法早年民進黨的議會路線,與複製 2014 至 2016 年間的社運模式,可以為疲弱不振的國民黨開闢一條生路。可惜民調並不買帳。國民黨的大動作沒有轉化為支持度或好感度的上升(或許國民黨自己做的民調中有);更因為多次的報復性罷免,一再加強化了「國民黨輸不起」的既定印象。
尤其國民黨身為第二大黨,卻專挑無黨籍或小黨的民代當罷免對象(對民進黨則僅有王浩宇一人),不但予人有恃強凌弱之感,更引人好奇國民黨既勇於處處開戰場、事事抗爭,卻何以獨獨在罷免這件事上,不敢挑戰民進黨?
回想不久前的黨主席選舉,前後任主席江啟臣、朱立倫,在辯證黨路線時,竟然出現「不當小白」的論題;讓人懷疑是否代表國民黨內部其實已有即將淪為第三小黨的認知?是否國民黨已經衰弱到只能找台灣基進黨這種小黨當對手?若是,則國民黨一再宣稱自己才代表大多數民意、民進黨的支持度都是因為大內宣與 1450 膨風的假象等,究竟是口是心非?或被黨員結構綁架?或單純只是拉不下臉面修正黨路線?
無止盡的杯葛,一次又一次的罷免,激越的言辭與火爆的態度,最終留給大眾的印象,只是「國民黨反民進黨政府」,而非國民黨的主張有任何建設性、改革性、可行性;見其色厲內荏,卻不見其有任何誠懇或負責的正面黨形象。
在友軍的選擇上,國民黨和顏家合作,一開始就該想到要如何解套「勾結黑金勢力」的罪名,但國民黨卻完全沒有任何對策,也沒有任何洗白顏家的黑金色彩的嘗試。國民黨越是用力推動罷免陳柏惟,等於是把自己黑金的標籤越貼越牢。
從推動罷免的手段來說,這次的陳柏惟罷免案,國民黨以大選規格伺候,陸空戰都加足火力;其結果卻是大幅拉抬了陳柏惟與台灣基進黨的能見度;拜國民黨之賜,陳柏惟連在高鐵上睡覺都有全國曝光率。選前之夜,不論是現場與直播,基進的人氣都輾壓「精銳」盡出的國民黨。
整個罷免期間,基進的溫情應對,陳柏惟一再以「反省」為主軸的訴求,民進黨的低調支持,相比於國民黨的張牙舞爪,反倒是塑造了台灣基進黨與中國國民黨平起平坐的形象,進一步坐實國民黨的衰落。
政黨或政治人物的任何言辭舉止,在說「你」的當下,語句裡總不免隱藏了一個「我」在其中。政黨目的,就是爭取最多的支持者,以達成勝選執政;然而國民黨在野五年,始終沒有學會在文宣上將選民視為「己群」,還一再地讓選民感覺到被國民黨視為他者,將選民推開。
罷免投票日,適逢高鐵推出大學生秋遊專案。對此刪 Q 總部、國民黨的立委、文傳會副主委、發言人,相繼表示這是「政治力介入」、「年輕人不應該是投票的工具」、「就是在幫忙民進黨政府護航陳柏惟」、「國家機器又再次運轉」。表面上像是的嚴詞指控,實際上卻是在告訴大眾:年輕人都不支持國民黨、年輕人都不支持罷免陳柏惟、年輕人不是我們吸引的對象。
如果是個別政治人物這樣講話,那可能是嘴賤、沒教養,或者罹患了惟有中國能治的亞斯伯格,那是個人的問題;但一群在黨內位居要津的人都這樣講,則顯然是整個黨的問題。
刪 Q 一役,即便成功拉下陳柏惟,國民黨在立院仍是絕對少數,所得不多。但過程中,國民黨卻再次暴露出自身的各種積弊。國民黨或許自以為是一場偉烈的戰鬥,可惜看來卻更像是無意識的垂死掙扎。走筆至此,投票時間已過,陳柏惟會不會是那個被溺水驚慌的國民黨亂抓而一起沉下去的倒楣鬼?即將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