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鴻】見證屬於台灣人的「百年追求」:台灣文化協會成立100周年

今天是 2021 年 10 月 17 日,剛好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週年的日子。各地都有紀念活動在進行,文化部甚至成立了文協百年紀念活動官網,不過,文協對台灣的重要性究竟為何?為什麼有這麼多活動在紀念它?

日治無方針主義時期(1895 – 1915),殖民統治者鎮壓反抗者從不手軟,兒玉源太郎和後藤新平的統治有其兩面性,一邊是舊慣溫存,另一邊是嚴刑峻法,其中最駭人聽聞的當數 1915 年的「西來庵」事件,也就是「噍吧哖事件」,高達 915 人被判處死刑,另外還有 3 到 5 千名無辜百姓受牽連。從此,台人知道武裝抗日不可能成功,於是轉為體制內呼籲改革,從文化、經濟、社會等其他方式讓殖民地台灣有自治的可能。

1921 年是殖民地台灣非武裝反殖民運動發軔的一年:「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台灣青年雜誌」是當時的三大主力。若用戰爭形式來比喻:文協是短兵相接的陣地戰、台議是外交攻勢、台灣青年雜誌(包括以後的「台灣」雜誌、「台灣民報」以及日刊「台灣新民報」)則是宣傳戰

「臺灣青年」是台灣日治時期在日留學的台灣人組成的「新民會」刊物,在林獻堂等人募捐解決資金問題後持續出刊,刊載文章對於日後文協的運動有很大影響/圖:裴禛 攝影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以「謀文化之向上」為宗旨的文化協會,作為蔣渭水口中的文化治療機關,開立了讀報社、文化講演、活動寫真、講習會和夏季學校等「處方」,用以根治台灣智識營養不良的病症。

這群被稱作「bûn-huà–ê」(文化的)的文協成員,他們傳播新知、批判時政的言論,自然引起總督府的高度關注,像是面對文協講演有如葉榮鐘所稱迎媽祖盛況之時,警察臨監更是頻繁,聽聞不當言論就會大喊「中止」,或著「檢束」講者、聽眾到拘留所,甚至是藉著站在官方立場的《台灣日日新報》或「有力」人事等御用一派,以言論抨擊文協,這些事件屢見於《台灣民報》之上。

文協的演講,四年內(1923 – 1926)辦到近 800 場,400 萬人的島嶼共有 11 萬 3 千人次的聽眾。在 1927 年,《台灣民報》社論四度提出制訂「台灣憲法」的主張;該年的第八回請願,簽署人數達到最高峰 2,470 人。

當時全台灣人口僅為現在的六分之一,若按比例換算到現在的狀況,相當於文協在沒有網路、高鐵和捷運的狀況下,實體成立大會來了 1,800 人、會員總數 6,000 人、四年下來總共有 67 萬 8 千人次的聽眾,這些數字證明了文協具備極其優秀的組織與號召能力。

▌文協創立宗旨:助長台灣文化

1920 年代,帝都東京與本島台灣的青年學生、知識分子,汲取了自由民權、民族自決等新思潮,透過仕紳支持,紛紛展開向帝國爭取台人權益的行動。1920 年 10 月 17 日,謝文達返台後的首場鄉土飛行表演,成了台灣主體意識發展的催化劑。當時開設大安醫院、文化公司的蔣渭水,在醫學校學弟李應章等人勸進之下,決定組織大團體,並邀請林獻堂出任總理,號召民眾加入。

1921 年 7 月,蔣渭水、吳海水和林麗明三人,拜訪警務局長川崎卓吉,重申他們的組織只是文化團體,絕不涉足政治;並向台灣政界、警察機關與新聞媒體發送資料,尋求支持。1921 年 10 月 17 日下午一點,文協在台北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禮堂舉辦創立大會,會員總數 1032 名,出席會員 300 餘人,以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師範學校、商公學校、工業學校學生佔多數。

台灣文化協會第一屆理事會合影紀念。前排左三為蔣渭水,左四為林獻堂,右三為連溫卿/圖:中央社《文化+》第 93 期。

關於文協創立的事前工作,據台灣總督府警務局所編的警察沿革誌記載如下:

在島內,該運動的先驅者,為團體的結成而奔走的是台北市的開業醫生蔣渭水。由於他的勸誘,獲得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在校學生及畢業生以及各中等學校高級生暨其他知識階級青年的支持,於大正九年(1920 年)十一月首先設立文化公司,為獲得戰後思想、文化研究的資料,購買並分布中國及日本的新聞雜誌圖書,迨至在東京展開第一次台議,他們認為本島民族運動已進入實踐的階段,乃決議籌組文化協會,以為本島內的民族運動的指導團體或作為本島人啟蒙運動的團體。

大正十年(1921 年)七月,蔣渭水訪謁林獻堂,協議團體組織事宜,其後乃與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專攻科吳海水(台南)及同校畢業後在台北赤十字(紅十字)病院服務的林麗明會晤,基於與林獻堂之協議,著手研擬有關創立之手續,起草文協旨趣書及章程草案,翌十八日三人並連袂訪問川崎警務局長於總督府,陳述會之創立旨趣徵求諒解。於是設立辦事處於蔣渭水處,分發旨趣書、章程草案並添附會員章於島內各地及內地(日本)留學生徵求入會。

八月二十八日分送懇請聲援之文書(添附章程草案及創立計畫書)與總督府各局長、告州知事、內務、警務兩部長、教育課長、市尹、郡守、警察署長、各郡警察課長、各中等學校校長、主要在台日人及新聞雜誌社、日本主要新聞社暨知名人士等。十月二日發起人蔣渭水等十七人聚集於蔣渭水家,協議創立大會之程序、日期、場所、擬定邀請列席來賓之名單,並決定開會日期為十月十七日。

台灣文化協會期間,透過各種刊物傳播近代歐美思潮,也讓當時民智未開的台灣人有了改善台灣的理想/圖:徐肇昌 攝影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依照官方紀錄,文協的成立可說是思慮非常周詳的,先成立文化公司獲得外國的資料、再發起台議運動、向各界尋求支持,還不忘去和日本政府拜碼頭,最後推舉出霧峰林家的地主林獻堂擔任總理,這一系列扎實地準備工作,成為日後文協重要的組織基礎。

▌蔣渭水:台灣人身負世界和平的使命,卻患有智識營養不良症

台灣人富有「日華親善」媒介的使命,日華親善是亞細亞民族聯盟的前提,亞細亞聯盟是世界和平的前提,世界和平是人類最大的幸福,又是全人類最大願望。所以我台灣人有日華親善的媒介,以策進亞細亞民族聯盟的實現,招來世界和平的全人類之最大幸福的使命就是了。簡單說來,台灣人是握著世界和平第一關門的鍵啦。這豈不是很有意義且有很重大的使命嗎!我們一旦猛醒了負著這樣重大的使命,那麼就要去實行這使命才是。

本會就是要造就實行這使命的人才而設的。然而台灣人現實有病了,這病不癒,是沒有人才可造的,所以本會目前不得不先著手醫治這個病根。我診斷的結果,台灣人所患的病,是智識的營養不良症,除非服下智識的營養品,是萬萬不能治癒的。文化運動是對這病唯一的治療法,文協就是專門講究病施行醫療的機關。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大會講詞|蔣渭水

習醫的蔣渭水〈臨床講義〉原為蔣渭水 1921 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時的演講稿,問世至今 100 年,對於當時台灣提出了精闢診斷/圖:中央社《文化+》第 93 期。

從蔣渭水的講詞可以看出文協的格局與高度。100 年前的台灣人,想的不只是「改變台灣」而已,對他們來說,台灣更是關乎世界和平的第一把鑰匙,要解讀「台灣」的意義就要放進「世界」的脈絡下來理解,而改變台灣,就是改變世界。

▌文化協會:活用創新手法改變台灣

一、會報發刊

文協創立時,便有發刊會報的計畫。1921 年 11 月 28 日出版「會報」第一號,印 1200 份,不過,當時出版規則限制不能揭載時事問題,會報因而常常被取締和禁發,難收預期效果,發刊截至第八號乾脆停止發行,最後 1923 年 10 月 17 日在台南市召開大會決議委託「台灣民報」刊載。

二、設置讀報社

據 1920 年日本國勢調查,當時台灣的識字率只有 3.9%,文盲超過 90%,一般人懂日文者更少,只有 2.68%,讀書閱報等文字宣傳,對當時廣大的島民而言影響極為有限。何況,當時購買《台灣民報》會受到警察的注意,有心閱讀的人限於購買的能力,有能力購買的人又未必有讀報紙的興趣。

百年前的台灣文化協會透過讀報社的設立,引進國外當代思潮到台灣,也希望更多人接觸認識,一起朝更好的台灣前進/圖:中央社《文化+》第 93 期。

設置讀報社既可供給有心閱讀的人方便,又可以避免個人受警察無謂的干擾,在報紙出刊之後,有人就會在講台上開始用台語朗讀,讀報點旁邊就會聚集「聽新聞」的觀眾,既能解決識字率問題,又能觸及到沒錢買報紙的人。

讀報社除了設置有台灣及日本的各種新聞雜誌外,又訂購中國報紙十數種以供一般閱覽,只要有關殖民地解放運動的消息,或認為重要的大事記,就會特別加朱圈點,以喚起讀者的注意。

三、舉辦各種講習會

計畫開設文化義塾聲請書被台北市役所(市政府)駁回
台北學術講習計畫遭駁回而不果
台南西洋歷史及經濟學講習會因治警事件發生,中途停辦
台灣通史講習會舉辦十四日,聽講者每日達 300 餘人
通俗法律講習會 被認為在諷刺總督府,最後命令解散
通俗衛生講習會 內容無涉及政治,如期圓滿結束
通俗學術講座連續舉辦 28 次
表格資料參考自《臺灣民族運動史》,林志鴻整理。

四、開辦夏季學校

1924 年起連續三年在霧峰舉辦,利用林家萊園充作校舍兼宿舍,男女兼收,供給膳宿,參加者共 300 餘人,每次都超過預定人數。台灣在日治時期,除了兩三個教會學校外,完全沒有一所台人辦理的私立學校,文協舉辦夏季學校,具備以行動對總督府教育政策表示抗議的意味。

台灣文化協會主辦的「夏季學校」提供宏觀視野,將當代思潮帶進台灣,影響深遠/圖:中央社《文化+》第 93 期。
第一年開設科目講師
宗教牧師上與二郎
台灣通史連雅堂
哲學文學士林茂生
西田天香的精神生活律師松本安藏
憲法律師渡部彌億
表格資料參考自《臺灣民族運動史》,林志鴻整理。
第二年開設科目講師
經濟留美碩士陳炘
西洋文明史教授林茂生
憲法大意律師蔡式穀
科學概論專務理事蔡培火
經濟思想史理事陳逢源
有關契約的注意理事鄭松筠
留日學生陳滿盈
就衛生而言醫師陳朔方
中國古代文明史協理林幼春
外國事情留德醫師王受祿
表格資料參考自《臺灣民族運動史》,林志鴻整理。
第三年開設科目講師
中國學術概論林幼春
西洋文明史林茂生
社會學林屢信
新聞學謝春木
人生我觀蔡培火
星宿講話陳紹馨
資本主義的功過陳逢源
法的精神鄭松筠
結婚問題陳滿盈
何謂自治前田武夫
表格資料參考自《臺灣民族運動史》,林志鴻整理。

五、文化講演會

根據警察沿格誌的紀錄:

都市地區每週六日定期舉辦演講會,地方則組織演講隊,舉行巡迴演講,1925 年可說是文協辦演講的狂熱時代,地方會員凡有機會即邀請幹部去開演講會,發動民眾藉口歡迎,沿途燃放爆竹,高呼口號,作為一種示威運動,釀成普遍的反母國(日本)風氣。這運動實開本島農民運動與勞工運動的先河。

文化演講會是文協啟蒙運動的核心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效果比任何活動都還有力。歡迎文協幹部的排場,在交通不便的山地甚至會用抬轎迎送,用大鼓吹做先導,宛然如請媽祖的情形,非常盛大。

在地方舉辦文化演講,會場大都是借用戲院、廟宇或工廠,收容能力非常有限,除了夏天舉辦的露天演講不受限制外,其他都是極度客滿的狀況。1925 年 4 月 19 日,林獻堂在二林庄演講,會場是一間碾米工廠,容納人數不過 300 人左右,但是環繞在廠外的聽眾卻有 3,000 人。

六、無力者大會

「無力者大會」是針對有力者大會而發起,是文協最尖銳、最富戰鬥性的一次集會。

有力者大會是由「台灣公益會」所發起,以辜顯榮為首,抨擊文協和台議運動。1924 年 6 月,辜顯榮跟一群台灣的有力者(有錢人)一起召開「全島有力者大會」,這群親日的有力者跳出來批評台議「藉口於請願,非議台灣之制度文物,以惑人心」,又說他們破壞法治,行為不純,別有用心,令人遺憾。

面對辜顯榮的批評,文協舉辦了無力者大會來反制,「全島無力者大會宣言」如下:

對政治法律,毫無理解,對人道正義,敢樹反逆之旗幟,在廿世紀之紳士階級,此種腐敗分子,料應絕滅。不圖最近有辜某,用自私自利之魂膽,敢自稱為『有力者』,倡開大會,而欲反對最合理的最有秩序之運動。辜某既往之歷史,世所周知,固不足深責,然若任其張牙舞爪,竊恐使一般人士,抱疑惑之念。故吾人為欲喚起全島兄弟之注意,不得不為相當之表示。決議:吾人因欲擁護吾人之自由與權利,以期撲滅偽造輿論,蹂躪正義,自稱為全島有力者大會之怪物。

七、文化話劇運動

從事演劇運動的的各地方劇團,大致可分為二類。其一可稱為「藝術派」,以台北星光劇團為代表,擁有追求藝術的熱情,從事有組織、有理想的運動;另一類以諷刺為主的文化劇,也可以稱為「宣傳派」。

警察對宣傳派相當重視,開演時會派人到場監視,若演員的言詞被認為不洽當,就會不客氣的中止解散。文協成員用台語講白的業餘戲劇,是一種嶄新的作法,頗能刺激民眾的好奇心。

八、美台團

文協去東京購買了教育影片數十卷,和美國製的放映機一部。美台團最初只有一隊,約半年後增加為兩隊,經常巡迴於農村小鄉鎮之間,影片內容有新知識之貢獻,對觀眾收費極微,美台團每有開映,則場場客滿座無虛席。

▌文化運動的影響:台灣人,樂為世界人!

1920 年底,蔡培火在《台灣青年》上發表了一篇〈台灣島與我們〉,文中這樣說:

我們台灣人置身於這無盡的天然寶庫,眼底盡是偉大山河景色,豈能無動於衷。我們決不能悠悠閒閒,無所作為,台灣是帝國的台灣,更是我們台灣人的台灣!
阿!我們台灣人是這美麗寶島的主人翁,各位應重視此事,做為島主的我們,應共同努力,使同胞得享安樂幸福,必非夢想!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成為日後政治運動最響亮的口號,這篇文章暗示,台灣人應不分人種族團結起來,抵抗外來強權宰制,爭取當家作主的機會,這種「做自己主人」的企圖,從日本時代延續到戰後,成為百年來台灣人追求的夢想。

台灣人要做自己的主人,先是要有「人的自覺」,文化運動就是一種「自覺運動」。文協自創立(1921年)迄分裂(1927年)為止,前後五個年頭,將非武裝反殖民運動做到登峰造極,同時也在台灣民族思想及提升社會觀念方面,收到非常豐碩的啟蒙效果。雖然文協最終分裂、消逝於歷史長河之中,但它對全民社會的思想開化,具有不可抹滅的價值,即使只有短短 5 年又 3 個月的璀璨,卻成為台灣史上耀眼的光芒,在百年之後的今天,依舊影響著世代台灣人。

1920 年代,蔣渭水說台灣人握有「世界和平第一關門的鍵」;2020 年代,我們位處自由民主秩序與威權角力的最前線。自文協以降,屬於台灣人的「百年追求」,不斷地延續香火直到現在:如今在中國擴張主義面前,有路,咱沿路唱歌;無路,咱蹽溪過嶺。

▌文協百年紀念活動

官網:台灣文化協會一百年|百年追求 1921 – 2021
文化部與文化總會邀請曾獲台北設計獎首獎及金點設計獎肯定的「日目視覺藝術」團隊,為文協百年活動設計主視覺;「日目」近年積極參與公部門美學推動,正協助國發會進行《國家新創品牌識別》設計規劃,並參與台灣設計研究院、經濟部、交通部跨部會進行《北花線》公運美學的改造計畫。

文協成立百周年紀念活動,主視覺設計以中文「百」字為骨架,商標從甲骨文造型延伸,取其燭光照耀的概念,象徵文協思潮的指引與探照,帶領我們前行光明的未來/圖:中華文化總會臉書。
文協成立百周年紀念活動,主視覺設計以 10 種造型符碼搭配 10 種組合,加乘編織出多元共創的台灣文化 100 種專屬圖騰,傳遞文協百年的豐厚影響力與創造的無限可能/圖:中華文化總會臉書。

展覽: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
展出時間: 2021/05/08 – 2022/05(暫定)​
展出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 D​

實境解謎遊戲:追逐文協的背影​
活動時間:2021/10/23 – 2021/05(暫定)​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

走讀:府城文青出沒中!——文協青年的臺南行跡​
導覽時間:2021/10/30 15:30、11/13 15:00、11/27 15:00​
導覽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等其他歷史景點​​
報名資訊近日公告,請留意館國立臺灣文學館臉書訊息

線上講座:在劇烈晃動的日子裡 ── 以你們的名字呼喚臺灣​
講座時間:2021/11/6 ​ 14:00 -15:30​
講座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臉書頁面​

Podcast:當我們在一百年後說起從前從前 —— 要如何策劃一場「文化運動」?​
播出時間:2021/11/14 ​ ​
播出平台:故事 StoryStudio Podcast 節目​

穿越百年的愛戀/圖:故事 StoryStudio 臉書。

參考資料:
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葉榮鐘(1987)。《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市:自立晚報。
陳翠蓮(2013)。《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一自治的夢想》。臺北市:衛城出版。
2021/04/06 鄭南榕基金會 【紀念專文】2021「鄭南榕殉道32周年紀念」周婉窈
2021/09/24 文化部 台灣文化協會一百年|百年追求 1921-2021
2021/09/24 中華文化總會 文協百年紀念活動官網上線+主視覺大公開
2021/09/24 中央社 紀念文協百年 主視覺「百年追求」引領光明未來
2021/09/25 中央社《文化+》第93期  回望台灣文協百年 青平台創辦人鄭麗君:代代都有文協們 一起創造理想台灣
2021/09/25 中央社《文化+》第93期  回望台灣文協百年 台灣文協百年的啟蒙與勇氣 周婉窈:如光一般的存在
2021/09/25 中央社《文化+》第93期  回望台灣文協百年 前輩的豪情與浪漫 文協百年照亮台灣未來之路
2021/09/25 中央社《文化+》第93期  回望台灣文協百年 寧靜的反抗 台灣前輩畫家開外掛 在日本人面前爭一口氣
2021/10/09 朱宥勳 如果台灣將有一個國慶日:「文協」的誕生及其意義
2021/10/14 故事 StoryStudio 穿越百年的愛戀
2021/10/17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Taiwan New Cultural Movement Memorial Museum 臺灣新文化運動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