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李惠仁的新作《邁向權力之路》(Zero to Zero),講的是 2014 年風起雲湧的 318 太陽花運動孕育而生「第三勢力」如何曇花一現,或者說,青年或理想參政「為何無法走進權力之路」──所謂台灣小黨悲歌,不外乎第三勢力即便一度站上歷史浪尖,時代的力量最終餘下時代的眼淚。
觀察近幾次全國大選,時力萎靡、基進折翼,就不用說更早夭折,因此人們不復記憶的綠黨、泛紫聯盟、台聯、第三社會。在本片特映會上,導演幽了自己一默,他說在拍片過程中和朋友們討論片名,有人建議「從沒有時代力量,到沒有時代力量」,台下觀眾一片笑聲。這不是取笑啊,那都是當代台灣公民社會的無奈苦笑。
本片雖然追蹤小黨興衰,但最戲劇化的部分,大概還是鏡頭前後「戰神」黃國昌屢屢槓上「喬王」柯建銘。「現在怎樣,兩黨大和解,都搓好的就對了?」「你講話小心點!」「豈可在國會殿堂大放厥詞?」兩人數度在立院互相叫陣,接近人身攻擊。黃國昌說柯建銘不想討論,只想要激怒對手。柯笑笑回應,他怎麼知道我是故意激怒?太容易生氣,那就是自曝其短。
如果有政治人物類型學,黃與柯各自代表兩種典型:「理想主義者」黃國昌,年輕學者從街頭走進國會,號召改革、義無反顧,但引爆聲量的同時更伴隨強烈爭議,可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反觀「現實主義者」柯建銘,身為政治老油條,其生涯與國會體制盤根錯節,然而不能否認這位萬年總召的掌舵技巧老練穩健,民進黨立院黨團正是透過一次次折衝妥協,日益蓬勃壯大。
儘管如此,理想/現實這個二元對比,恐怕還失之簡化。正如片中所述,黃國昌和柯建銘在同志婚姻、罷免案門檻等議題上針鋒相對,但之後黃國昌遭到藍營保守勢力反撲,如果當初選罷法真的依照時代力量所主張的「簡單多數決」版本,那麼就算號稱戰神,也得要提早告別國會。
諷刺的是,正因為民進黨堅持「雙 1/2」門檻,後來黃國昌罷免案才能夠免於民粹反噬──這裡的教訓或許是,民主政治本來就有各方考量,如果知識份子心中的「理想方案」每次都要在複雜社會中一步到位,有沒有可能反而傷害了根基還不穩固的進步小黨?
然而,看過李惠仁其他作品就知道,導演最關心的,還是議題背後的制度與結構。對於立志扮演「關鍵少數」時代力量來說,小黨如果真要在台灣生存,有著太多嚴苛限制:理想主義者不肯妥協的進步立場,往往重創支持民意,所以時力創黨不久,面對重大刑案所引出的廢死爭議,黨內左支右絀,不知如何表態。
還有當前重視選民服務、地方跑趴的政治風氣,也壓縮了深度公共討論的空間,認真的政策型民代在媒體聲量方面總是不敵作秀的地方型民代,這一直是小黨軟肋。
現行的單一選區制度、過去匆促上路的立院席次減半,成為最不利小黨生存的結構性因素。再加上小黨長於凸顯議題、短於社會說服的參政路線,現代民主國家中行政權壓倒立法權的總體趨勢等等,更是嚴重壓縮了小黨能夠在現行條件下所能取得的政治能量。
儘管本片反覆展現了小黨所遭遇的「結構問題」,但是《邁向權力之路》的追問還要更深刻尖銳。時代力量從快速崛起到前途未卜,七年歷史中,難道「人事」面向沒有責任?
不必諱言,時代力量能夠快速崛起,當然是受惠於聲勢浩大的 318 反服貿運動。該黨也從這場社會運動的前線,接收大量青年素人成為政治明星。
然而,「清新形象」是難以駕馭的雙面利刃,在草莽側身廟堂的過程中,假如他們犯下「全天下政治人物都會犯的錯」──高潞助理違法醜聞、徐永明鎂光燈下走進押送囚車,當然還有黃國昌團隊強勢領導風格所導致的同志齟齬、夥伴出走,這些在舊日政壇中習以為常的失誤,都會對小黨的理想主義色彩造成好幾倍的爆擊傷害。
就此而言,時代力量的殞落,恐怕不全然屬於「不可抗力」。先天結構確實不良,不過後天人事也過度傾軋──我們也許更應該思考,「公民參政、素人入政」這個美好理想,台灣社會是否有了足夠準備?
所以這次縣市長大選後,有鑒於進步和本土黨派雙雙慘敗,學者林秀幸發文呼籲,政治畢竟是高度專業,判斷民意、危機處理、利益分配、團隊合作等等全都是必須的「職業技能」,從政手感對於專業民主政治非常重要,不該再無條件地期待、推舉素人參政。
這些話對照《邁向權力之路》對於時代力量的貼身跟拍,警訊呼之欲出──代議政治從來就不是理念烏托邦,在公民社會、政黨體制都沒有成熟之前,「公民素人前進國會」,在社會運動風潮下或可偶一為之,但未必能夠成為體制常態。
做為一部當代政治紀錄片,《邁向權力之路》特意安插唯一的「演出」部分竟是黨團總召柯建銘本尊粉墨登場:老柯獨自站在象棋殘局前,低頭苦思、運籌帷幄。其實,表演、精算、甚至棄車保帥,都是政治人物的核心技能,在記錄片鏡頭前,象徵性地表演自己的「職業形象」,反而很精準地說明了這位老兄果然是一頭「全職政治動物」。(編按:據李惠仁導演解釋,這個演出是柯建銘之前未釋出的競選廣告影片,他獲得授權使用)
人們都說老柯精明狡猾,但也別忘記,老柯一周有五天睡在立院、被抗議學生拳腳相向一笑置之,甚至當對手黃國昌陷入罷免困境,他也不吝於公開聲援。這就是務實的「民主專業」。
或許是延續威權時代「政治骯髒」的文化偏見,台灣人民面對公共事務,有時過分嚮往「沒有包袱的政治素人」。韓國瑜因為非典型、體制外而捲起千層浪花,但當年太陽花諸君的崇高聲量,說不定也來自「不像政治才是好的政治」的類似迷思?
我們其實不用醜化職業政治人物的「包袱」,因為「包袱」也意味著訓練與成熟。大概沒有人會說,高中畢業後可以直接到台積電當工程師,但台灣人卻相信,不需要什麼政黨政治歷練,光憑理想熱情就可以「打破藍綠」、改造國家,邏輯上有點說不過去。
讓我們回到本世紀台灣「新政治」希望的起點吧──本片也記錄了,318 還未發生、時代力量前身,「公民組合」的結成前夕。幾位黨外時代民主前輩,包括《八十年代》林世煜、刺蔣案黃文雄、人格者林義雄,他們身邊環繞多位滿腔熱血的社運青年,共同討論「如何讓人民再次重返黨外年代的政治熱情」。然而也就在這樣的歷史時刻,年輕的黃國昌長考再三,最後仍舊選擇留在學院與街頭,婉拒參加新北市長競選。
如果,時代的力量,還需要一點點時間醞釀呢?如果,某些熱血執著的公民,把自己保留在更適合單兵體質的戰鬥位置呢?
從解嚴算起,台灣民主也才三十多年,民主政治在這個小島上可能還未瓜熟蒂落。第三社會黨發起人周奕成如今回顧,當年早有落選準備,沒有僥倖心理。而公民組合發起人楊宗澧、社會民主黨發起人范雲,原本都要「獨立」參選,但他們盱衡現實,還是選擇與民進黨攜手結盟。這到底是背叛或務實,端看我們如何定義「政治」這一回事。
儘管本片紀錄的是,小黨理念又一次止步於權力之路,但在記取教訓之餘,我們也可以提醒自己,說不定從宏觀尺度,不要那麼快就對藍綠格局灰心喪志、持續敦促現役兩黨體質健全,代議政治的正統路線仍然值得所有台灣公民認真對待。導演提出「Zero to Zero」作為英文標題,不停留在只是歸零、一切枉然的現實悲觀主義,本片更有一種朝向無限可能的誠摯期待。
林運鴻|書評人、「左轉有書、讀派書店」店長
前往公視+ 收看紀錄片《邁向權力之路》:https://reurl.cc/kq8K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