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4 日、25 日 2 天,共 17 家媒體聯合報導東突厥斯坦(中國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再教育營」,以及與「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公佈一份名為「中國電報」(China Cables)的調查報導。該調查報導公開了多項中國政府的官方文件,亦是首次針對中國發出規模如此大、參與媒體橫跨如此多國的一次跨國報導。
東突厥斯坦「再教育營」近來一直遭到外界質疑是另一種變形的「集中營」,但中國始終堅持這是「職業教育訓練中心」,非外界所謂的「再教育營」、「集中營」,與中國積極促進東突厥斯坦不同民族融合,嚇阻恐怖主義散播的宗旨有所不同,是嚴重的誤解。
這起跨國調查除了國際調查記者聯盟外,17 家媒體中,除了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紐約時報等來自北美的媒體外,主要以來自歐洲的9家媒體為主,包括德國北德廣播電視(NDR)、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挪威晚郵報(Aftenposten)、英國BBC、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法國世界報(Le Monde)、瑞典公共電視台 SVT 等,共同組成了此次調查並揭露「中國電報」的報導。
該份電報起於 2017 年 11 月,至 2018 年底陸續有好幾份不同的電報露出,是中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公文內容,主要為中央向地方指示建立「職業教育訓練中心、安全措施、監禁人數、監控名單、地方組織人事」等指導事宜,並要求禁止與國內外媒體接觸,要求落實思想正確、政治正確,以符合中央與地方的工作指導原則。電報中也提到要建立評分系統,針對當地住民的生活作息做出明確、正確的指導,並納入評分系統,適用對象也包含了被送入「再教育營」的東突厥斯坦住民。
這當中更有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安全事務最高階層負責人的簽名與指示,詳細描述了如何監控遭送入「再教育營」的少數民族,甚至包括「再教育營」中每一個人的生活作息,諸如如廁時間、用餐時間、上課等,詳細程度令人震驚。
根據推估,中國「再教育營」迄今設置至少 1000 多座,最少關押了 100 萬人,其規模堪比二戰時期納粹政府所創的集中營,更是當前世界最大規模的種族清洗事件。中國駐英國大使則多次出面回應,認為歐洲媒體刻意且有心操弄此問題,誤解了中國對少數民族融合的努力。
新聞來源:
2019/11/24 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Es handelt sich um kulturellen Genozid”
2019/11/24 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Chinas gigantischer Unterdrückungsapparat
2019/11/24 北德公共廣播(NRD)China Cables: Gigantischer Unterdrückungsapparat in chinesischer Autonomieregion etabliert
瑞士廣播電視台(SRF)11 月 22 日刊出「台灣成為美、中貿易戰下最大受益者」為題的專題報導,報導相繼採訪了中華經濟研究院、瑞士伯恩大學的世界經濟研究所(Weltwirtschaftsinstituts der Universität Bern),以及正在該研究所參與會議的台灣經濟學者,同時亦是中華經濟研究院東協中心的徐遵慈主任。
瑞士廣播電台報導指出,台灣在這兩年中,因美國對中國課徵高額關稅、中國政經環境不佳、智慧財產保護與產業升級乏力,以及過往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已逐漸消逝等因素下,台商試圖經由回台投資避開這些對企業經營不利的影響,尤其是台灣所擅長的電子資訊產業,更是此波回台投資的大宗。
徐遵慈受訪表示,台灣經由稅收優惠、信貸融資政策等方式,將此波美國與中國的貿易衝突視為契機,成功吸引了許多企業投資台灣。同智庫的王健全副執行長談到此問題時則認為,貿易戰未來勢必也會傷害台灣的出口,畢竟當前台灣對中貿易依存度達40%,中國需求的下降,也會影響到台灣的出口。
截至 2019 年 10 月,台灣對美出口大幅成長,同時期對中的進出口貿易則有所下滑。台灣政府希望藉著貿易衝突的契機,改善對中貿易依賴比重過高問題,並吸引外資與台資企業投資台灣。徐遵慈另提到,台灣享有戰略性的機遇,但長期以來仍有可能受此波衝突的影響。台灣必須思考產業技術升級,以及分散出口與市場,而非單單僅仰賴特定產業與特定市場。
伯恩大學的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 Joseph Francois 也做出相似的看法,認為台灣最終仍得思考自身定位,而貿易衝突影響所及也不會僅侷限於美中兩國。這已經非單純的貿易衝突,而是更深一層的經濟結構、政治體制以及所謂公平互動的問題。包括許多開發中國家都將受此波貿易衝突影響,台灣是否能真正從衝突中獲得貿易轉移,或者說是直接受益,端視如何定位自身的經濟結構,否則終將一同捲入而受害。
新聞來源:
2019/11/23 瑞士廣播電台(SRF)Handeskonflikt USA - China - Taiwan profitiert vom Handelsstreit
羅馬尼亞於 11 月 24 日舉行第二輪總統大選,現任國家自由黨(Partidul Național Liberal)總統約翰尼斯(Klaus Werner Iohannis)獲得連任,以 66% 得票率擊敗社會民主黨(Partidul Social Democrat,簡稱 PSD)籍的對手,亦即羅馬尼亞的前總理丹希拉(Vasilica Viorica Dăncilă)。
丹希拉於第二輪總統大選上,僅獲得 34% 得票率,其疑歐路線在烏克蘭危機後,遭到選民的質疑而不被信任,丹希拉擔任總理時推動的司法改革更是招致各方的不滿與抨擊。受到所屬政黨的路線問題,以及先前執政包袱等問題的相互影響下,丹希拉出馬競選總統的支持率難免受到牽連。
出生於德國約翰尼斯表示,將盡力確保羅馬尼亞未來經濟的發展,以及改善區域發展不公的問題,並力助奧爾班總理(Ludovic Orban)所領導的政府能夠獲得眾院更多的支持,做出更多改革。由於約翰尼斯的政治傾向與國家自由黨的立場,使其被視為親歐派代表。
近年因烏克蘭危機,使許多羅馬尼亞人擔憂遭到俄羅斯的滲入與攻擊。另一方面在羅馬尼亞經濟發展呈現區域不均的狀況下,來自歐盟的經費補助,成了羅馬尼亞地區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資金來源。
新聞來源:
2019/11/25 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Iohannis gewinnt deutlich
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於 11 月 20 日表明放棄核心設備使用華為後,另一家電信商沃達豐(Vodafone)也於近日跟進表示,將於 2 年內逐步汰除核心設備以及關鍵設施中,使用來自中國華為的通訊設備,並另外尋求其他的供應管道。
最新一期出刊的德國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指出,德國電信不再採用華為通訊設備做為自身的核心基礎設施,同時針對美國對華為所採取的措施上,德國電信除將跟進該採購禁令外,也將擴大對美通訊設備的採購,諸如甲骨文、惠普等設備,亦不排除其他歐洲供應商的採購。
德國電信表示,這並非表示德國電信將完全排除華為的設備,未來包括基地台等較不敏感的設施,仍是有機會採購華為的產品,華為仍可做為德國電信的供應商與產品提供者。沃達豐也表示,並非如外界所言會完全排除華為的設備。
當前歐洲國家相當關注德國在 5G 設備是否採用華為設備的態度。諸多歐洲國家擔憂華為設備會讓中國藉著後台控制資訊安全並掌握個人資訊,因此相繼表態不採用華為建置下一代5G的電信設備,但也有國家認為可落實安全監控,進而認可並將華為設備納入採購清單。
德國執政黨之一的基督教民主黨(CDU)在 22 日於萊比錫舉行的黨代表大會上,針對華為是否可納入德國下一代 5G 設備問題亦有所討論。當前德國電信的股份中,官股佔三分之一,德國政府對下一代電信設備的態度,勢必會成為市場與各方的觀察重點。與會的基民黨外交政策專家 Norbert Rüttgen 表示,眾所皆知,依照中國的法律規定,中國的國有與大型企業是必須替國家服務的,並且要符合共產黨的利益,既然如此,為何我們不願意更小心一點?
面對各方疑慮,出席的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回應指出,不會堅持要排除誰不能參與,更不會做出誰無法參與的決定。德國在電信法標準公布後,華為到底能否參與下一代電信設備的建置,各政府官員的態度仍然模糊不清,不如企業界的反應如此清晰、明確。
新聞來源:
2019/11/20 德國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Deutsche Telekom will binnen zwei Jahren auf Huawei im Kernnetz verzichten
2019/11/23 德國明鏡(Der Spiegel)CDU schließt Huawei-Konzern nicht generell vom 5G-Ausbau aus
2019/ 11/ 24 德國世界報(Die Welt)Jetzt wendet sich die deutsche Wirtschaft gegen Huawei
捷克情報局(Bezpečnostní informační služba,簡稱 BIS)11 月 26 日公佈 2018 情報安全報告,繼週日羅馬尼亞大選因不時傳出俄羅斯介入疑雲後,捷克的報告更突顯出當前中國與俄羅斯在歐洲情報活動的活躍性,以及試圖影響當地政經情勢的現象。
該報告指出,隨著社群網路的發展,以及烏克蘭危機的經驗,再再顯示俄羅斯透過新興社群媒體影響輿情及新聞報導方式,甚至透過網路攻擊手段,迴異於以往竊取重大政經資訊的方法,改以間接性、軟性的手法,打入各社會階層,煽動民意反歐、反北約、反親本土價值,藉以影響各國選舉。
另一方面,中國也改由藉助當地人頭,取代過去中國商人直接收購、入股等方式,化整為零地收購特定企業,最終目的在於取得該企業的控制權,或因此獲得特定的商業機密,使得追查這樣的滲入難度增高。
輿論操作新手法,中國新型態資訊戰
除了傳統滲入政經各階層的手段外,中國在新興社群媒體上,也正效法俄羅斯操控輿論的類似手法,並藉著一代一路的政經奧援,進一步攏絡他國政治、經濟、傳媒、學校等,營造各國對中的好感,並擴大中國在當地的影響力。
近來飽受爭議的孔子學院,就被認為是中國對外操控輿情及進出各國的掩護,如今反而不再是中國在歐洲的重要突破點,而是改由諸如大學合作(並非一定是漢學系)、各系所的個別訪問活動、中小學的文化活動贊助等,從過往大面向延伸至各線、各點的工作模式,變成看似無形的著力點,或只是贊助性質的軟性活動。由點、線而面的擴張,卻能將自身所欲達成的目標,化整為零地滲入社會各階層,取得中國所需的政治影響力及話語權。近期匈牙利的政策即清楚地呈現出這個特點。
16+1 中、歐高峰會,中國扶持歐洲傳聲筒
從 2012 年於匈牙利布達佩斯開始的「16+1 中歐高峰會(China-Mittel-Ost-Europa-Gipfel)」,成為中國將自身勢力延伸自歐亞大陸另一端的橋頭堡。藉著該高峰會,中國打進歐洲國家的諸多基礎設施,包括高速公路、水電管路、車站經營權等,後更搭配一代一路計畫,成為中國企業進入歐洲的跳板,中國也藉此建立起在歐洲的話語權與影響力,例如匈牙利即對中國華為設備張開雙手歡迎,並表示中國的華為設備,無論在價格或技術上,都有著其他歐洲廠商所沒有的高競爭力。
中國的一代一路計畫亦是如此,由於經濟發展困境以及對外資的渴求,中國資金的投入宛如天降甘霖。然而,中國挾著巨額資本、以及以黨領政的國家特性,在各國家的投資都連帶變相引進了中國的勢力,成為各國擺脫不了的巨靈,演變成自我箝制的結果。中國入資義大利熱那亞、希臘比雷埃弗斯(Piräus)港,就是一種表面投資,實藏政治目的的新殖民方式,並一併掌控了歐洲重要的交通戰略要點。
對於北約位於中、東歐的國家,乃至於在對歐盟的影響力上,同樣也出現類似的情形。北約、歐盟的東擴原本應是北約、歐盟勢力的延伸,卻因為中國因素而改變了地緣政治上的平衡。過往歐洲擔憂俄羅斯的滲入,如今不僅俄羅斯因北約與歐盟的東擴而提高戒心外,中國勢力滲入也使得中、東歐國家同時處於面對俄羅斯與中國影響力的前線,迫使北約、歐盟近年不斷投入各種資源對抗雙方面的輿情戰術外,更希冀力圖扭轉地緣政治上的實質變化。
面對這樣的威脅,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也曾於 11 月中北約工業論壇(NATO Industry Forum)警告,中國如同俄羅斯一樣,藉著各種看似商業活動的方式,進入各國的各領域,並收集相關的數據、背景資料等,而這將會形成重大的國安危機。
新聞來源:
2019/11/20 德國世界報(Die Welt)So will China die Nato überrumpeln
2019/11/26 奧地利標準報(Der Standard)Tschechiens Geheimdienst warnt vor Spionage durch Russland und China
2019/11/09 奧地利皇冠報(Kronen Zeitung)China kauft sich in Europa ein – Brüssel schaut 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