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 11 月 14 日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CEIBS)以「重建雙方互信」為題發表演說,指稱歐盟近年來採取「去風險化」的思維,是充滿獨斷、片面,將政治考量強加在經濟事務之上的想法。所謂降低對中國原物料、太陽能面板、電池等產品的依賴,對中國的電動車、風力發電機組展開反補貼調查等,本質上也是有違世界貿易組織規範的保護主義。
傅聰直言,歐盟在 2019 年將中國定位為「合作伙伴兼經濟競爭者暨系統性對手」的說法充滿矛盾,而這正是損害歐、中彼此互信的源頭,特別是「系統性對手」這一點,畢竟中國一直以來都是由共產黨主政,既然歐洲國家在 1970 年代陸續跟中國建交,沒道理在將近半世紀之後又以此為由,批評中國不是民主體制。再者說,如果真要把民主政體無限上綱,從中東、亞非再到拉美,豈不多的是歐盟的系統性對手?
對此,歐盟駐中國大使庹堯誨(Jorge Toledo Albinana)回應道,去風險化並不是保護主義,一則歐盟並未排除跟中國交往、合作,二則影響所及只佔雙方貿易極小一部份;去風險化追求的並不是樣樣自己來,而這個目標反倒是中國過去幾十年來所遵循的經濟策略。
庹堯誨指出,真正導致歐、中關係緊張的原因,其實包括持續惡化的貿易逆差、還有歐洲企業在中國持續遭遇到的市場進入障礙,以新近發佈的《反間諜法》為例,只要以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為由,中國政府就能不受限制地施展權力。
至於「系統性對手」這一點,庹堯誨認為北京當局嚴重錯估自己在烏俄戰爭中的選擇是如何令歐洲國家側目,尤其中國往往在國際場合強調領土完整是不容妥協的紅線,卻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為採取明顯的雙重標準,看在歐洲諸國眼裡,這將嚴重傷害中國的形象,自然也就破壞了雙方的互信基礎,還不提延續自前幾年的相互制裁、武漢肺炎的起源、對維吾爾人的迫害、在台灣海峽製造緊張局勢,以及半導體領域諸多貿易限制的影響……等等。
雖然知道中國方面無法接受用「系統性對手」所描述的歐、中關係,但是雙方在民主、人權、普世價值……諸多方面確實抱持著不同的信仰和價值觀,因此庹堯誨認為「系統性對手」是對於現況的描述,而且堪稱公允;「恐怕在短時間之內無法改變歐洲人以這樣的視角看待歐、中關係。」
新聞來源:
2023/11/14 EuroNews Chinese ambassador Fu Cong decries EU’s ‘assertiveness’ and ‘unilateral a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