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報呱消息歐非

習近平訪歐前夕 歐盟執委會突襲中國同方威視調查不公平貿易

上週二(4 月 23 日)歐盟調查人員突襲中國安檢設備供應商同方威視(Nuctech)在荷蘭及波蘭的辦公室,起因則是中國對企業提供豐厚的國家補助,這樣的「扭曲性外國補貼」(distortive foreign subsidies),大幅削弱歐洲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同方威視 10 年拿下歐洲 160 多項合約 美國早將之列入實體清單

美國在2014年規定不得使用同方威視、2020年列入實體清單。同方威視創建於 1997 年,是中國清華大學的子公司,還有中國核工業工程集團,主要生產用於貨櫃和鐵路車輛的大型安全掃描儀,以及用於機場的行李掃描儀和金屬探測器。

根據《金融時報》的報導,過去十年,中國同方威視拿下了歐洲各國政府 160 多項公開招標(不含私人公司)。同方威視的產品(機場行李掃描儀、貨物 X 光機、人體等掃描儀),廣泛被使用在歐洲各國的邊界,即使同方威視的安全性,普遍受到質疑。

同方威視曾由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之子胡海峰執掌,歐盟的突襲檢查毫不意外的引發中國激烈反應。中國駐歐盟使團對此表示憤怒,宣稱這「突顯歐盟商業環境進一步惡化,向所有外國企業發出極其負面的訊號」。

媒體報導形容這是具有「煽動性」的突襲,時機恰在習近平 5 月訪問歐洲前夕。這將是習近平五年來第一次訪歐,將造訪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這似乎標誌著歐洲面對中國的態度已發生明確變化。

歐盟反補貼調查不只有電動車 醫療器材、安控設備都在內

歐盟對中國一直採取溫和態度,希望能就鋼鐵、鋁和綠色科技等產業的國家補貼及產能過剩問題與中國展開對話,而不想直接展開針鋒相對的貿易戰。

但經過數年的貿易戰,再加上歐洲必須保護核心技術的政治共識不斷增強,現在歐盟表現出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的意願。

去(2023)年 10 月歐盟就對中國政府補貼電動車的情況展開調查,現在則展開對風力渦輪機和醫院設備的調查,以「重新平衡歐盟與中國的夥伴關係」。

最快今(2024)年 7 月初步關稅、11 月最終關稅。至於課徵多少?有專家甚至認為,對中國電動車要課徵到 50%,才會有效果。

週三歐盟執委會主委范德賴恩表示,「我們喜歡公平競爭。 我們不喜歡中國大量補貼的電動車充斥市場⋯⋯可以競爭,不能傾銷,這必須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歐盟也面對愈來愈強大的內部壓力,要挑戰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新絲綢之路)和海上新絲綢之路

過去十年裡,歐盟一直在建構防禦貿易的工具庫,但是否有動用這些工具的意願還是疑問。本週歐盟首度依其「國際採購工具」(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Instrument)對中國醫療器材公共採購行為展開調查。這向外界證明歐盟確實敢於動用工具,不只是虛晃一招。

不再虛晃一招 中國應用程式 Shein 也將被歐盟監管

根據「國際採購工具」,一旦調查發現不公平競爭行為,歐盟可以限制中國企業進入歐盟公共採購市場。

除了補貼調查,歐盟也面對愈來愈強大的內部壓力,要挑戰中國的「一帶一路」。中國透過「一帶一路」投資基礎設施,試圖連結亞洲和歐洲的道路與港口,目的在於擴大其戰略影響力。早先歐盟嘗試與其競爭,但似乎無甚效果。現在則有跡象顯示,歐盟將致力於非洲和中亞的關鍵戰略採礦及能源。

歐盟也正準備應對中國應用程式 Shein(希音)對歐洲服裝業造成的影響。《Politico》引述兩名消息人士指出,歐盟將在未來數天內將 Shein 指定為「超大型線上平台」,讓 Shein 必須遵守歐盟規範受到額外審查。

每次歐盟在貿易方面有所動作,中國都採取報復手段,例如荷蘭因美國壓力禁止 ASML 向中國輸出晶片設備,中國就打稀土牌,就鎵和鍺這兩種晶片製造關鍵材料的供應設限。

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後不久,中國就打擊歐洲的酒類出口,且特別針對法國的干邑白蘭地,因為法國是電動車調查案的重要支持者。這些都是中國向來採取的不對稱挑撥手段。

雖然中國報復毫不手軟,范德賴恩卻非做不可,尤其因為她現在致力於連任,這非有法國支持不可,而法國是保護歐洲工業免受中國侵害的主要倡導者。一名歐盟外交官談到 6 月即將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時評論道:「范德萊恩此時不扣扳機,更待何時?」

延伸閱讀:
中國綠能大軍攻歐洲市場 戰略性補貼引衝擊
此地無銀三百兩 中國否認電動車因國家補貼獲得優勢

參考新聞來源:
2024/04/26    Politico EU(政治雜誌歐洲版)    EU pulls its gun on China
2024/04/25 Europe turns on China’s Nuctech after decade of awarding security contracts
2024/04/24    Politico EU(政治雜誌歐洲版)    EU to China: Open your public markets or we’ll close 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