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上保安廳於 10 月31 日下午 4 時 40 分與 50 分左右分別發佈海上航行警報,疑似飛彈的不明飛行物體於日本專屬經濟海域外落海,呼籲正在附近海域航行的船隻注意。日本防衛省表示疑似短程彈道飛彈的不明飛行物體是自朝鮮發射升空,不同於 9 月 2日朝鮮發射的「北極星- 3」型潛射彈道飛彈(SLBM),此次並未落入日本專屬經濟海域,這也是朝鮮今年初以來第 12 次發射舉動。稍晚,韓國合同參謀本部進一步公布詳細資訊指出,朝鮮於同日下午 4 時 35 分與 38 分,從其境內平安南道朝日本海方向發射 2 枚不明飛行物體,飛行距離約 370 公里、飛行高度 90 公里。韓國軍方堅稱,首爾比東京更早掌握平壤相關活動,只不過為提供更精確的資訊,才晚於日本發布飛彈試射的消息。
翌日,朝鮮中央通訊社報導稱, 31 日下午成功試射「超大型多聯裝火箭炮」。似乎是為了避免過度刺激美國政府,報導中並未說明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是否親臨試射現場,僅稱金正恩於接獲成功試射報告後表示,「非常滿意」。朝中社報導強調,此次是為驗證發射系統連續的安全性,未來將可透過突襲發射超大型火箭砲徹底摧毀目標,超大型火箭砲(新型地對地戰術飛彈)未來將成為軍方的核心武器。
美國與朝鮮上個月 5 日在瑞典進行非核化實務磋商破局後,曾主要負責與美國談判並兩次陪同金正恩與川普進行會晤的朝鮮勞動黨副委員長金英哲,甫率朝鮮友好代表團自中國返國後 27 日即透過朝中社放話表示,美國誤判朝方耐心,執著於對朝採取敵對政策,甚而於聯合國大會期間敦促其他國家對朝施壓制裁,美國政府不但沒有拿出符合朝鮮要求的新辦法,反更以狡猾、惡毒的方式孤立朝鮮,「即使現在也有可能發生交火」。金英哲的聲明中強調,仰賴金正恩與川普間的個人關係,朝美關係尚未完全破局,但假使美國欲藉此拖延雙方對話渡過今年,那是一種愚蠢的妄想。當時即有分析認為金英哲的這番強硬言論,是向美國施壓,而暗指在年底前可能再度發射洲際彈道飛彈或潛射彈道飛彈等。
不出所料,朝鮮果然再度做出試射武器的挑釁舉措。繼美國與朝鮮在瑞典的實務磋商破局後,由於金正恩早前曾定調非核化談判期限在今年底,對於現時朝美對話停滯不前,朝鮮態度應該會日益強勢,但又會採取規避美國制裁的舉措,應該會持續超大型火箭砲或新型地對地戰術飛彈這類型的短程武器試射施壓舉動,以遂朝鮮心願。對於朝鮮頻頻試射,日本與韓國官方除強力譴責外,並表示會保持耐心,與國際社會一同促使其重返對話軌道,美國國務院也就此表示會持續監視該區域局勢,並與日本及韓國保持緊密聯繫。
參考新聞來源:
2019/10/31 NHK 北朝鮮から弾道ミサイル発射か 排他的経済水域外に落下か
2019/11/01 共同通信 北朝鮮「超大型ロケット砲」連射 金氏視察は伝えず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中兩國政府擬於 2020 年春天習近平訪日時,發表有關兩國關係基礎的「第五份政治文書」,重新定義兩國關係發展走向。這份文書內容應該會聚焦在經濟或環境等全球性共同議題的兩關合作關係。由於國際局勢朝中美對立長期化發展下,中國戰略轉向選擇積極拉攏與日本關係。日本安倍首相暫訂於 2019 年年底訪問中國,接時將舉行兩國領袖會談,能否在會談上達成具體協議將成為關注的焦點。
二次戰後,日本始終以日美同盟作為日本對外關係基礎。在美中貿易衝突的國際局勢下,日本儘量採取不與川普政府抗中戰略相違的行動。例如,日本政府公佈政府採購案中,排除中國製通訊設備的方針,連帶使日本國內各大通訊營運商決定在「5G」通訊網建設上,不採用華為技術的設備。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安倍政府未能取得川普政府的諒解,日中「第五份政治文書」的內容與表述,恐怕會引來美國的不悅。
日中兩國領袖達成合意的政治文件,雖不全都是正式法律文件(條約),但為兩國關係發展劃出基礎框架。過去兩國總共發表 4 份政治文件分別是:
安倍政府積極協調計畫 2020 年春天邀習近平以國賓身分訪問日本,安倍首相將趁下個月底赴中出席「中日韓三國領袖會談」親自確認與習近平的訪日行程。安倍政府參考 1992 年當時,隨著冷戰結束舊蘇聯消失,日美間發生貿易衝突而重新思考兩國關係,宮澤喜一首相與布希總統聯合發表《東京宣言》重新定義兩國「全球性夥伴關係」,提出對世界經濟發展貢獻的共同目標。上個月安倍與中國副主席王岐山會晤時,雙方確認兩國對國際社會與區域負有和平與繁榮的責任。因此提出「第五份政治文件」為中日關係建構新的方向,兩國間不僅是戰略互惠關係,也確認在全球議題上合作的雙邊關係。日本方面關注的議題是全球溫暖化與朝鮮半島局勢,中國方面關注醫療照護與農業,雙方也將磋商貿易規則。此外,中國方面傳出希望能將習近平「一帶一路」、「新時代」等構想也放入文字表述。
中國過去曾為緩解國際社會的孤立而積極利用對日外交。1989 年天安門事件後,西方國家啟動對中國經濟制裁,日本相對提早解除對中制裁。目前國際局勢,中國與美國相互對立衝突抗衡,美國副總統彭斯近日演說指出,「中國的行動帶有攻擊性」。此時,中國再度積極利用日本的戰略性價值,中國目前需要與日本結盟共同應對國際局勢。相對地,日本也十分務實地認為日本經濟需要中國市場,且一旦中美發生軍事衝突,日本首當其衝,日本必須適時捍衛自己的國家利益。當然,日本政府也相當清楚日中關係改善有條隱形界線,日本政府相關人士指出,「日美同盟的根本點不會改變,但必須思考如何在中、美之間取得平衡點」。
參考新聞來源:
2019/11/01 日経新聞 習氏来日時に「第5の文書」 日中協力で世界貢献
中國刻意選在明年台灣大選前針對台資企業與個人,再度拋出新的優惠措施,給予中國人同等待遇。面對 2020 年 1 月即將舉行的大選,受到香港反送中運動情勢影響,親中立場明顯的在野國民黨選情不慎樂觀,中國刻意操作輿論,企圖藉此政策拉攏台灣民意進而影響 2020 年的大選結果。
中國共產黨 10 月 28 日至 31 日舉行「十九屆四中全會」後,重申堅定「和平統一進程」,同時「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堅決反對台獨。據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繼去年 2 月「十九屆三中全會」後發表「31 項惠台措施」, 4 日再度公布「26 條措施」,並強調「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台灣同胞台灣企業提供更多同等待遇」。其中與台商有關的同等優惠待遇橫跨 5G 產業、航空運輸、金融組織、企業融資與產業標準制定等共計 13 項,具體項目包括參與中國 5G 產業發展、參與重大技術裝備、新型態金融組織等投資建設;涉及台灣民眾則包含有海外領事業務、交通運輸、購屋資格、就學、文化體育等。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國際政經局勢改變,中國挾帶其經濟優勢,中國對台政策逐漸擺脫以往「文攻武嚇」路線,尤其是 2014 年「318 學運」以及 2016 年民進黨執政後,中國的對台政策因應調整為多樣化。三中一青(中小企業、台灣中南部、中低階層及青年族群)開始被列為對台政策核心重點,期間微調為產業與青年,並由過去間接處理轉為直接接觸。2018 年開始的惠台政策,直接與台灣民間接觸,尤以 40 歲以下青年為主要接觸對象,含蓋範圍更大也不再單以經濟誘因為主,特別加強兩岸年輕人與基層民眾的文化交流,操作模式明顯細膩化。
由於,香港「反送中」抗爭運動在台灣大選前敏感時刻持續發酵,並翻轉 2018 年底的台灣政局情勢,讓台灣選民認為香港反送中運動,港府的強硬立場係中國授意,為避免被中國統一步入香港後塵,對於國民黨候選人的主張始終抱持戒心與疑慮。根據台灣蘋果日報 4 日所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尋求連任並具台灣獨立傾向的蔡英文總統,大幅領先國民黨擬候選人高雄市長韓國瑜 17 個百分點。很明顯地,中國選擇在此時公佈「26 條措施」,除了強化其「融台促統」的政策以拉攏台灣民意,甚至企圖介入明年的台灣選舉,以挽救主張擴大與中國經濟交流的國民黨低迷選情。
參考新聞來源:
2019/11/04 日経新聞 中国政府、台湾企業に5G開放 26項目優遇策で総統選向けゆさぶり
2019/11/04 NHK 中国が台湾総統選前に新たな優遇策発表
2019/11/04 共同社 中国、台湾向け優遇策を発表 選挙干渉と総統府反発
2019/11/04 國台辦 「26条措施」逐条解读
韓美兩國主管外交事務代表, 6 日在首爾舉行第四次韓美戰略經濟對話,強調經濟關係是兩國核心主軸,未來將緊更密連結,不斷擴大經貿合作。美方代表團由國務院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率領,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等 20 多人也與會出席。
由於日本與韓國都是美國重要盟邦,但一年多來日韓關係陷入數十年來最緊張的狀態。6 日上午,韓國外交部長康京和與克拉奇和史達偉舉行會談。對於即將於 22 日正式失效的《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美國擔心該協議一旦失效後,會削弱美日韓三方的區域安全合作關係,因此再次敦促韓國重新審慎思考撤回不續簽的決定。
史達偉會後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文在寅總統與安倍晉三首相兩人利用出席曼谷東南亞國協峰會(ASEAN+3)期間,舉行兩國領袖會談,雙方同意藉由外交途徑繼續進行協議解決兩國目前的緊張關係。美國十分樂見事態的發展,這是日韓在修復雙邊關係的過程中釋放積極訊號,創造能讓兩國關係重返正常軌道的契機。然而,韓國政府內部依然堅持,除非日本先撤回針對韓國的出口管制措施,否則韓國暫不考慮撤回不續簽《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的決定。外交相關人士分析,美國可能就《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與駐韓美軍防衛費分擔事宜,提出裁減駐韓美軍規模向韓國施壓。
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同日接受日本 NHK 採訪時再次就不續簽《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一事表示,日韓緊張不下的關係這只會為中國或朝鮮般的國家帶來好處,對於美日韓三國安全保障上的合作帶來極度不利影響。
參考新聞來源:
2019/11/06 日経新聞 日韓軍事協定の維持要請 米高官、韓国外相に
2019/11/06 共同社 米国務次官補が韓国国防省を訪問 GSOMIA維持要求か
2019/11/07 NHK 米高官「GSOMIA失効は中国 北朝鮮に利益」決定見直しを
台灣國家安全會議紀錄文件曝光首度證實, 1996 年台海飛彈危機後,前總統李登輝執政時期,台灣政府全力推動「中程彈道飛彈」研發計畫,以嚇阻中國軍事威脅。台灣國防部相關人士回應《產經新聞》採訪表示,李登輝總統時期研發的彈道飛彈引擎技術,如今應用在「雄風-2E」等巡弋飛彈上,作為嚇阻中國軍事威脅的反制基礎。
1996 年台灣舉行首次總統的公民直選,當時李登輝總統的台灣主體意識,使得台灣憲政制度逐漸擺脫中國框架舊憲法,這樣的發展讓中國頻跳腳,開始大動作加重「文攻武嚇」、「以武促統」力道,企圖併吞台灣,完成其所謂的中國統一。1995 年夏天開始,中國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與彈道飛彈試射,1996 年 3 月台灣總統選局前,中國甚至朝基隆港與高雄港外海發射多枚「東風-15」彈道飛彈,引發台海緊張局勢。期間為此,美國先後派遣獨立號航空母艦(USS Independence)與尼米茲號航空母艦(USS Nimitz)航母戰鬥群巡弋台海,嚇阻中國武力威脅台灣。
該份曝光已過保密時效的國家安全會議紀錄顯示,1996 年台海飛彈危機後, 1998 年由李登輝總統招集舉行的國家安全會議上,前國防部長蔣仲苓表示「嚇阻力量對我國國防相當重要,將來我們若能在中程彈道飛彈研發成功,對於中共就有有效的嚇阻力量」。參謀本部所提機密資料也分析指出,鑑於中國在戰略與戰術飛彈上的絕對優勢,我方對於飛彈防禦與反擊能力嚴重不足,短距離彈道飛彈著地前,僅有 7 分鐘的反應時間。自美國獲得飛彈防禦能力恐耗時數年,有必要同時進行「報復性反擊能力」的研發工作。
台灣曾經發展名為「雲峰計畫」的「中程飛彈研發計畫」,但究竟是發展火箭引擎(Rocket engine)的彈道飛彈,或是使用噴射引擎(Jet engine)的巡弋飛彈則不明確,美國戰略國際問題研究所(CSIS)分析認為「雲峰」是超音速對地巡弋飛彈。東京大學專門研究東亞國際政治的松田康博教授認為,台灣曾經同時進行核武與彈道飛彈等嚇阻性戰略武器的開發計畫。參與核武開發計畫的中山科學研究院的張憲義於 1980 年代末期叛逃至美國,核武開發計畫受美國壓力阻止而受挫,至於彈道飛彈的研發則是一直持續進行中。過去雖然媒體也曾引述參與研發人員說法加以報導的類似消息,又或者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曾擔任國防部長的蔡明憲,在其回憶錄中也提及,台灣早在 2008 年就已自製「中程飛彈」並參與試射,不過國防部或中科院都未進行任何說明或評論。由此次曝光的國家安全會記錄證實,一直以來傳言台灣的「中程彈道飛彈開發計畫」確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