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新聞》報導,現代戰爭當中的「資訊戰」是透過散佈對己方有利的資訊來保持與對手發生衝突時的優勢,日本防衛省對此已開始進行相關編制。明年度的預算案也編列了新設職位「全球戰略情報官(暫稱)」的相關預算。鑒於 2014 年俄羅斯兼併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時所進行的資訊戰,嚴防以日本為對象的「攻擊」。同時,在社群網站上公開的資訊也會以中文加強宣傳。
2014 年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被認為是親俄武裝勢力的行動和公投結果以回歸俄羅斯派佔多數所導致的結果。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在 2017 年發布的報告書中,分析指出俄方散佈了「克里米亞歷史上屬於俄羅斯」、「烏克蘭親歐派是納粹支持者」、「是美國引起騷動」等訊息。
結合資訊戰和網路攻擊等來達成戰略目標的手法被稱為「混合戰」。中國也在 2003 年之後大舉運用「三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配合在台灣和西南群島以武力改變現狀,也可能會利用資訊戰。
於是,防衛省在負責北韓飛彈試射等情報收集的防衛政策局調查課,新設全球戰略情報官,調查、分析各國政府和媒體的資訊、社群網站上漫天飛的假消息,和軍事活動之間的關聯。
另外,從去(2021)年開始,透過推特、臉書等社群網站宣傳和美國、歐洲國家的國防合作及聯合軍演時,有些也會用中文、韓文發布。
東京大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的專任講師小泉悠針對資訊戰他表示「克里米亞是因為原本俄羅斯居民就很多所以才成功」,他也指出「不能說不會蓄意對日本進行攻擊。除了要加強資訊空間的監控,也必須要有一個可以有多個機關共享資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