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最大電視網 ABS-CBN 表示,2021 年 4 月 8 日他們的新聞船在西菲律賓海(West Philippine Sea,菲律賓對南中國海的稱呼)採訪菲律賓漁民如何因應中國漁船大舉出現的困境時,遭到中國海岸警衛隊追趕,而海岸警衛隊停止追逐後,又出現兩艘中國解放軍海軍 22 型飛彈快艇(Type 022 Houbei Fast Attack Craft)追逐菲律賓新聞船。菲律賓媒體報導這是中國首次在他國經濟海域內用海軍艦艇追逐民船,也意味著中國正在南中國海升級恐嚇他國的力道。
根據 ABS-CBN 的報導,當菲律賓的新聞船抵達距離仁愛礁(Second Thomas Shoal,菲律賓稱 Ayungin)約 4 海里處時,船號 CCG 5101 的中國海警船出現在海域。ABS-CBN 新聞台記者贊布拉諾(Chiara Zambrano)說:「它越來越近,我們可以在鏡頭裡看到它了。在那之後,它用無線電以英語詢問我們是誰以及我們這個地區在做什麼。」隨後菲律賓的新聞船掉頭往巴拉旺(Palawan)駛去,中國海警船在尾隨追趕了 1 個小時後離去,但隨即出現了兩艘中國解放軍海軍 22 型飛彈快艇,以更快的速度追菲律賓的新聞船。而中國的 22 型飛彈快艇通常配有 8 枚反艦飛彈的火力。
在菲律賓新聞船遭追逐的這片海域距離菲律賓巴拉望海岸約 168 海里,完全屬於菲律賓 200 海里專屬經濟海域之內,在這個國際公認的海域內,菲律賓有開採石油、天然氣、漁業和其他資源的專有權。而菲律賓也常態性有在此駐軍。
華府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MTI)主任波林(Greg Poling)說:「據我所知,這是史無前例的。我(以前)從沒看過中國海軍在他國專屬經濟海域內追逐(他國)的民船的情況(相較之下,中國過去僅是用海警船或更早之前漁政指揮中心的船恐嚇他國漁船)。」其他專家也表示,中國此次出動海軍意味著威逼的力道已提高。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則將 22 型飛彈快艇描述為快速、靈活、強大、易於隱藏,主要是用於沿海防禦。因此,解放軍似乎正在測試這類海軍船艦的潛力。
另一方面,在菲律賓報導新聞船遭中國海軍追逐的同一天,菲律賓國防部表示,可能會要求盟友美國提供支持抵抗中國船隻的入侵。菲律賓國防部發言人安多隆(Arsenio Andolong)說:「隨著西菲律賓海局勢的演變,我們將在處理局勢時保持所有選擇,包括運用與美國等其他國家的伙伴關係。我們一直跟美國在相互防衛問題上進行談判。」
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也打電話給菲律賓外交部長陸辛(Teodoro Locsin, Jr.)表示,美國支持菲律賓,並重申他們呼籲中國恪守 2016 年根據《海洋法公約》的仲裁。布林肯也強調 1951 年《美菲共同防禦條約》(U.S.-Philippines Mutual Defense Treaty)適用南中國海。這也是繼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之後,美國國務卿再度針對南中國海問題上給菲律賓的保證。
就在中國海軍艦艇進逼菲律賓民船,刻意製造緊張之際,美國海軍釋出一張在 4 月 4 日所拍攝的照片,照片顯示美軍驅逐艦馬斯廷號(USS Mustin,DDG 89)艦長布瑞格斯中校(Robert J. Briggs)、副艦長斯萊中校(Richard D. Slye)從艦橋操舵室外監視海面接觸情況;從放大的照片清晰可見,監看的是舷號 16 遼寧號航艦,顯示雙方距離僅數千英尺,而遼寧號附近並沒有任何一艘護衛艦,顯然已被美軍引開。
這張照片一釋出引發外界熱議瘋傳,不少軍事專家和軍事網站指出,美軍刻意公布這張照片,顯示美軍不但成功引開遼寧號護衛艦,讓遼寧號處於無艦艇保護的狀態,而照片中美軍驅逐艦馬斯廷號的艦長和副艦長一派輕鬆且翹腳觀察不遠處的遼寧號動態 —— 顯示出遼寧號完全不具威脅性,且航艦左右兩側必須要有護衛艦亦無能發揮保護主力航艦的功能 —— 頗有不將中國海軍放在眼裡的意味,因此中國海軍也遭到網友訕笑。
此外,有網友公佈從 4 月 9 日到 12 日,美中兩軍在南中國海對峙路徑的衛星雲圖(見標題圖,遼寧號路徑為紅色,羅斯福號路徑為藍色),美軍核動力航艦「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從南中國海西南端往東北航行,將遼寧號阻絕於菲律賓海之外,無法再造成威脅。
參考來源:
2021/04/08 Radio Free Asia Philippines Welcomes US Backing to Help Defend Manila in South China Sea
2021/04/09 The Diplomat Chinese Navy Harasses Boat Carrying Filipino Journalists: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