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位在台中清泉崗基地出現一個新成員:「勇鷹」高教機,從地面滑行道首度完成短期試飛,網路上各種期待和評論不少,也對未來新型高教機充滿期待和期許,而隨著「勇鷹」高教機的測試動作不斷,也讓台灣未來航太產業的重組和建構,建立出全新藍圖,那麼,這會如何影響我國航太產業呢?
勇鷹高教機 (以下稱T-5教練機) 採用IDF戰機構造改良,縮小尺寸、減去後燃器、機身使用全新複合材質、新型飛航電子設備、發動機採用漢翔與美國合資成立的國際渦輪引擎公司 (ITEC) 生產F124-200TW渦輪扇發動機,可配合機身新設計裝載。
漢翔考量到空軍的訓練和任務需求,精簡為3階段2機種,T-5教練機顯示和難易程度可切換,定位須兼具高級教練機及部隊訓練機的功能,可執行機炮射擊、對地轟炸等戰術訓練,以及空對空、空對海飛彈射擊訓練,T-5高教機會保留相關武器設備空間與必要的系統擴充空間,以便於隨時可因應任務需要,達到「平戰轉換」變成攻擊機角色。
2015年6月國防部對外舉行招標說明會,當時有義大利廠「阿萊尼亞·馬基」航空(Alenia Aermacchi)、韓國航太公司(KAI)等參與競標,尤其當時義大利廠為了能獲得台灣軍用高教機的訂單,積極推動M346高教機在台組裝的優惠,與漢翔公司簽署備忘錄,但經過2017年開始,國防部選定漢翔和中科院合作的T-5高教機開發專案,確立「國機國造」的開始。
這樣的確立是相當不容易,當時義大利廠積極與台灣連繫,希望能獲得在亞洲銷售的「橋頭堡」,但最後決定是讓國造戰機的發展留住了一條生路,創建了一條未來的國防技術鏈。漢翔在研發T-5高教機期間,積極與英國BAE航太部門合作,與知名國外戰機座椅製造商「馬丁貝克」(Martin-Baker)簽署合作協議,以及英國Meggitt PLC公司合作交付起落架系統,包括主輪、剎車片等,將國外航太技術帶入台灣,加上過去與空中巴士(Airbus)、波音(Boeing)等公司長期合作經驗,將這些技術融入T-5高教機之中。
國內主要研發單位中山科學研究院 (NCSIST),經過一連串的測試和改良,從外型設計分析、風洞測試、藍圖繪製、結構測試、地面整合測試、飛試驗證、部分系統件開發、生產製造組裝、地面輔助訓練系統到整體後勤支援系統等,以及整合國內多個主要製造商,串聯起一個T-5高教機的誕生,也讓「戰機國家隊」跟著建構起來。
隨著T-5高教機肩負國內航太供應鏈重任,因此扣除付給國外系統商的375億元費用外,剩下的經費約有100多億元,是支付國內供應鏈廠商,漢翔也將有 200多億元收入,資注漢翔營運發展,飛航軟體是國內自行研發,可以為日後升級增加便利性,加上部分系統件可與IDF戰機共用,可縮短飛訓時程,有效降低後勤及維修成本。
除了台灣整建出航太團隊和合作廠商外,台灣去年獲得66架F-16 C/D Block 70 戰機(外界稱F-16V),全面強化台灣空防武力,未來在東部佈署,台東志航基地首先強化東部空防武力;洛馬公司(Lockheed Martin)也在去年宣布將在台灣建構「F-16戰機亞洲維修中心」,也開始在台灣徵召技術人員和提供工作機會,從漢翔開始負責F-16V戰機升級工作外,對於維修中心即將可能成立後,台灣的航太工業和技術將會更上一層樓,未來所負責的航太供應鏈,將會是無可取代的重要角色。
國機國造自IDF戰機升空後,中間停滯也有40年了,隨著國際上飛航技術升級,台灣若要重整航太產業,技術升級是必需要的,尤其南韓在航太領域上不斷攻城掠地,例如南韓T-50「金鷹」高教機在菲律賓、泰國、印尼和伊拉克等積極推展輸出企圖心,也成為該國們的重要空中武力和訓練裝備。南韓的軍火輸出的野心格外令人震撼,除了南韓國內的大企業集團的投資,國家也針對未來的戰略利益需要跟著全力發展,因此南韓不只在軍火產業上有亮眼的交易成績,連同國家戰略也跟著調整,規劃在能源利益、航太工業和國家產業走向制定出一套路線。
相較於台灣,同樣視為競爭對手,台灣在這方面卻居於下風,不論國際外交地位的處境,國內產業長期不受重視,技術和人才缺乏既有的規範整合,法規也無法與時俱進,使得台灣產業鏈部分流失已久,人才外流成了重要的面對課題,現在做的都是整理產業,去蕪存菁完成一個產業供應鏈,相信國內相關廠商都有的技術,也不會輸給國外太多。
雖然台灣與美國合作升級F-16V戰機,能夠獲得國外客戶升級的「權利金」,相當可觀的受益收入值得讚許,但未來產業發展的規劃也要跟上腳步,當台灣面對國際局勢轉變,成為亞太重要的戰略要地後,後續的產業發展也須跟著改變和整合,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製造業強隊,隨著疫情發展變成重要經濟支柱;航太產業隨著T-5高教機的起飛,開始有建構「航太國家隊」的產業整合,軍火產業的發展已經不再只限於國家科研單位,民間投資整合為「國家隊」的時代已經來臨,不只是促成國家產業結構改變和升級,也是保障台灣在國際戰略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