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的侵入可能引發生態系的變動,破壞長久演化所形成複雜、微妙的平衡架構。近年來由於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造成台灣重大農業經濟損失及生態環境危害,包括福壽螺、松材線蟲、小花蔓澤蘭等,不僅嚴重破壞台灣的生態環境也造成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加。更嚴重的還有豬、牛、羊之口蹄疫,不僅使台灣畜產品無法外銷,相關產業經營發展不利,嚴重衝擊台灣經濟。生物多樣性相關問題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已逾十年,就讓我們以這篇文章從最基礎的定義開始,一同來關心台灣的生態問題。
在講外來種的時候,一定會有人問到底要多久以前來才算是原生種?是 10 年前、70 年前、400 年前還是 6,000 年前?
用先來後到來分類多少有些爭議,因此我們利用來到目的地的方式來分辨,會比較清楚,只要是經由自然演替、傳播以及擴散的方式而來的都不算是外來種,世界自然保育組織(IUCN)更將外來種清楚定義為出現於自然分佈及可擴散範圍之外的物種。
外來種多數是人為因素而引進的,像是木材進口時將原產地的生物或菌種帶入、船隻航行移動將附著船體的貝類帶到他處、貨輪抽放壓艙水將海葵、蝦蟹以及魚類帶到世界各地等。另外也包括農業、畜牧業以及水產養殖業引進的經濟物種、生物防治、各式各樣因應寵物市場引進的爬蟲類、貓、狗以及觀賞魚種還有宗教進行放生儀式都是外來種的來源。
圖/農委會防檢局、林業試驗所、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其實都有外來種的蹤跡,甚至是我們賴以維生的食物,像是曾經在台灣統治的「祖國」政府們,接力將他們喜歡的物種帶來台灣,包括:從日本引進蓬萊米、文蛤,荷蘭人從爪哇地區引進蓮霧、地瓜、牛等,還有為了防治孑孓引進的大肚魚。這些因為農業、畜牧業、生物防治以及經濟而引進台灣的物種,這些物種支撐現代的日常生活所需,這些不影響原生物種的生存狀態的物種,我們將稱作歸化種。
大部分的外來種都沒辦法順利適應我們的氣候,像是來自熱帶的生物很難在台灣越冬,來自寒帶的生物很難適應台灣濕熱的夏天。但是仍有少數的物種通過台灣特有氣候的考驗,成功在台灣生存下來,並且因為新環境沒有原生棲地的天敵,於是開始跟在地原生種搶食物以及棲息處 —— 造成生態多樣性下降,進而引響生態系原有的平衡,甚至造成生態系的崩潰,這樣的物種就是所謂的入侵種。
最容易看到的例子就是農田到處可見的福壽螺,河裡溪邊常見的吳郭魚還有美國螯蝦,天空飛的有埃及聖䴉、高麗雉、泰國八哥、家八哥以及喜鵲,地上爬的有綠鬣蜥、高冠變色龍、綠水龍、紅耳龜(巴西龜)還有鱷龜,在海中游的歐洲鰻及紅鼓魚。
由於台灣地理上鄰近歐亞大陸,在幾次冰河時期海水下降,台灣與歐亞大陸間的出現陸橋,讓各式各樣的動植物拓展到台灣,冰河時期結束後,陸橋不見了,所有在這個島上的動植物都回不去了。又因台灣這塊島嶼面積夠大、地形多樣以及河川多東西向橫切所造成地理屏障慢慢演化出各式各樣的特有生物。這樣漫長的演化過程讓我們台灣的生物多樣性日漸豐富,逐漸走向一個穩定的生態平衡。
因為台灣高山的地理屏障讓白頭翁只有分布在台灣西部,而烏頭翁只有分布在台灣東部,但是因為人為放生的行為讓這樣的生態平衡產生改變,我們發現西部的白頭翁跑到東部去了,烏頭翁的數量逐漸減少,甚至發現雜交的現象,出現灰頭翁的蹤跡,因此入侵種並不限於外來種,不同棲地的原生種在人為因素干擾下也會變成入侵種。
這樣因為慈悲心進行的放生儀式造成其他族群的滅絕,
到底是增福報還是增業障?
值得深思。
每一個入侵種在原本的棲地都是原生種,甚至可能是當地瀕臨絕種的生物,沒有一種物種想是生來作為邪惡的入侵種,只是人類的行為將這些物種帶到沒有天敵的相似環境,而所有物種最終目的都是在與將遺傳因子傳遞下去,依據物競天擇的法則,將原生種所有資源搶奪殆盡,與相似原生種雜交後造成基因汙染,後代可能會較無法抵禦環境中的病原體,其族群數量將逐漸消退。
從台灣入侵種的紀錄來看,尚未有將擴散自野外的入侵種完全移除的案例,目前最讓人頭疼之一的綠鬣蜥原生中南美洲,為保育物種,一隻雄性可以跟數隻雌性交配,每次都交配都可產下 20~40 顆卵,在引進台灣後,因飼主缺乏專業知識、業者寵物價格崩盤而棄養、逃脫或者長到太大沒有空間飼養等因素,棄養族群在野外擴散,從 2014 年開始在台灣南部發現蹤跡,慢慢向中部擴散,日前地方政府祭出獎勵抓綠鬣蜥,2019 年至今約抓了 4000 隻,但仍遠不及現在野外的族群數量。
我們在怎麼努力抓也很難將已入侵的物種抓完,就連一隻身價曾高到千元的高冠變色龍,其棄養在高雄旗津的族群,在大家努力抓來供應市場也是很難根絕,更遑論身價較低的福壽螺、魚虎、琵琶鼠等物種。
每一種入侵方式都有其防治的方式,例如針對「壓艙水」現在要求極為嚴格:貨輪、油輪為了維持空載運時船艦重心的穩定度,不至於輕易翻覆,因而在船艙內汲取海水、河水或湖水,以增加船艦的重量。然而大量的壓艙水攜帶著大量未知水生物也隨著從全球各地帶來,排放在各港口附近海域,成為國際間來自船舶污染的一項重大課題。依照現行規定,所有船隻需要將壓艙水經過物理與化學的方式處理過才能進行排放,避免讓壓艙水的生物流出造成入侵種進入海岸環境的風險。
目前政府在針對入侵種的監測方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進行包括外來魚蝦之影響及防治、外來及歸化植物之調查、外來種爬蟲類現況調查等外來種之調查研究,以期建立資料庫。
而在養殖與寵物方面因此除了政府在進口外來種活體前的審查與評估需要把關,並加強國際資訊交流合作之外,也需要請有想養動物的大家一同努力,不要私自夾帶未申報的生物闖關,在飼養前務必要了解物種資訊,評估是否有飼養陪伴到最後的能力,愛牠就陪他一起到老,避免讓可愛的動物長大變成可憐到處沒人愛的處境,最後棄養於山林池塘迫害原生種的生存權益,飼養場所做好各種防護措施,避免物種逃脫,這樣才能降低發生入侵的風險。
農委會表示,台灣已於 2002 年元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與世界不同地區國家農畜產品的流通日趨頻繁,加上國人出國旅遊風氣日盛,國外疫病蟲害及其他外來種經由不同途徑侵入的機率也大增。入侵種管理工作刻不容緩,農委會將協調各有關機關,推動各項管理機制外,亦要加強宣導,讓民眾瞭解入侵種對國家經濟及生態所帶來之衝擊。
資料來源:
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http://tiasd.tfri.gov.tw/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https://www.forest.gov.tw/
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 https://www.tfrin.gov.tw/mp.asp?mp=1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 http://www.biodiv.tw/tw/
壓艙水 https://archive.iwlearn.net/globallast.imo.org/
全球入侵種資料庫 http://www.iucngisd.org/gi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