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全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成立之初是為了與以前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國成員相抗衡,在蘇聯倒台後,北約就成為以俄羅斯為目標的一個地區性防衛協作組織。不過在成立 70 週年峰會上,首度確認中國崛起的威脅並寫入聯合聲明,而華為也是會中熱門議題。此外,北約大國的軍費、地緣等問題也在會內外吵得沸沸揚揚。當然也包括川普與其他成員國領袖之間言語的往來。
北約成員國雖然離台灣很遠,但是台灣身為一個海洋國家,貿易也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之一,因此歐美的政經局勢變化,台灣勢必也會受到某些程度的影響。加上中國問題也出現在這次峰會的討論中。因此關注北約發展也是台灣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北約於 12 月 3 日、4 日兩天舉行高峰會,同時慶祝北約成立 70 週年紀念。走過 70 週年的北約峰會,從經歷冷戰到後冷戰時代,再到現今的準冷戰狀態,北約雖不斷的調整自身的步伐、組織,力圖因應新時代下的變局,卻也飽受內外部的挑戰、質疑。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於高峰會召開前的 12 月 2 日接受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專訪時,就北約峰會議題與走向做出說明,並呼籲北約成員國應團結一致,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與困境。
針對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先前接受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訪問時,抨擊北約正經歷一個群龍無首、決策遲緩、步調混亂的腦死過程,更指出北約憲章第五條的共同防禦原則,無疑被現在的美國給摧毀,一旦歐洲有事,美國是否還支持這項基礎原則?
北約憲章第五條規定,一旦成員國遭受攻擊,則視同對北約所有成員國發起攻擊。在北約創立半世紀以來,這項規定僅於美國 911 事件上用過一次。
而對法國的質疑,史托騰柏格受訪回應指出,縱然該規定僅使用過一次,但並不代表將來歐洲有困難時,美國會袖手旁觀;更不意味著北約其他成員國需要去挑戰這條約,質疑北約成員國彼此協助的可能。史托騰柏格更特別回應指出一點,「這條規範,是將北約成員連繫與團結的基礎,並且亦是北約共同對抗外來威脅的根本」。2 日北約高峰會登場首日,史托騰柏格再度回應指出;共同防禦原則的承諾如果真需要檢討,那歡迎包括美國、法國或德國等成員國,於此回高峰會上,一起共同辯論、商議,找出一個能緊密團結彼此的方式。
對北約而言,過往憲章第五條並不是成員國所會關心的議題,該條文的存在,在北約歷時 70 年的發展中,宛如一個神聖的象徵,將各方團結在此之下,成為一個北約的根基。不過自美國川普總統上台以來,就美國以外的成員國國防經費過低問題,要求北約成員國應調升國防經費比重,掀起了所謂的「美國防護傘收傘」風波,縱使本次峰會最後於聯合聲明中再度肯認「集體防衛(the collective defence)」原則的重要性,仍難以讓疑慮在歐陸成員國中被消除。
本次高峰會另一個受各方關注焦點之處,在於 4 日峰會結束後,依慣例由所有成員國所商定的聯合聲明中,北約首次提及「中國崛起(the rise of China)」,對北約而言是機會,也是挑戰,並呼籲應將中國納入軍備控制協議中。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指出,中國近年快速的擴軍,以及藉著崛起的經濟實力,並藉著「一帶一路」計畫,將中國勢力、影響力,從東亞擴張到歐陸。
北約未來必須、也必要認識中國,同時需要面對、思考當北約仍定位為大西洋兩岸的防衛共同體時,中國卻已從亞洲進入到歐洲,北約的下一步為何?史托騰柏格更特別指出,當中國挾帶著經濟優勢進入歐洲周邊的北極、中東、近東、非洲時,對歐洲大陸宛如一種地緣政治上的「包圍」態勢。這都還未考慮中國已然是全球第二大軍事開支的國家,已然成為北約當前無可迴避的一個「行為體」。同時,中國更藉著「以商代政」方式收購歐陸各大基礎建設設施,取得諸多戰略要點時,那歐洲該如何重新看待、認識這個崛起的鄰邦?
除北約秘書長的呼籲外,峰會後的北約聯合聲明除提出「中國崛起」的問題外,更提出當前中國已實質改變了國際政治的樣貌的問題。整場高峰會顯示出,未來北約除了內部組織的省思,以及面對既有的外部挑戰外,更必須去思考未來北約該如何與中國「互動」。當前歐洲許多成員國與中國有密切的經濟、文化的往來,卻缺乏對中國正確的認知。在當前新興社群媒體的發展下,中國不僅對北約展現了「硬實力」,更如同過往企圖影響歐陸的俄羅斯般,藉著媒體、社群網路影響著北約成員國對中國的認知、看法,無疑是一種新形態的分化作戰。史托騰柏格稱這將對北約造成內部分歧的惡化,並削弱了北約對中國的警戒。
後冷戰時期迄今的歐洲,乃至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無不幫助了中國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一個堪稱空前的成果。然而,當中國反向投資歐洲時,從過往各方歡迎資本的進入,企盼能讓彼此相互共榮的態勢,現今卻發現中國往往藉著「投資」做為看不見的武器,影響該國內政、外交,甚至擴大到影響整個地緣政治的發展,而這都還未考慮中國在軍事崛起上,對北約的挑戰,對北約地緣政治影響的改變。
從預算到路線,各方紛歧下,北約到底是美國的北約?還是大西洋兩岸的北約?
一直以來,北約始終以美國為首,冷戰結束後,美國更是成為一個全球霸權的角色。然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發展,許多非典型衝突的出現,以及美國與北約成員國,在包括土耳其問題、對俄立場、國防經費比重、快速反應部隊等問題上,各方彼此認知分歧差異甚大,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則認為,北約需要的是更多的溝通、協商,以應付未來諸多潛在的威脅。
另一個本次峰會的焦點,則在於北約各方經費分攤的比重問題。當前美國負擔北約 22.1% 的經費,德國則佔 14.8 %比例。美國總統川普要求北約成員國需提高自身國防經費比重到佔 GDP 的 2%。而當前北約經費分攤比重,則是以各國 GDP 去計算出分攤比例。
本次峰會最後決議,北約於 5 年內各成員國都須調升國防經費比例, 將至 2024 年為止,各成員國軍事總開銷會增加到 4000 億美元,也會確保成員國都能達到國防經費比重達 GDP 的 2% 的目標。當前北約各成員國,除美國外,僅有英國、東歐的波蘭、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有達到該標準。富裕的西歐與北歐成員國反而皆未達到此標準,美國總統川普於峰會上,以及美國與其他成員國的雙邊元首峰會,皆一再強調提升國防經費比重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軍備支出的必要性。
史托騰柏格就此回應、說明指出;冷戰結束後,因威脅的降低,使得各國相繼削減國防經費。然而,當前因著地緣政治的再度變化、後烏克蘭危機、新型態戰爭的發展等因素,適時的增加國防經費,不但不是主動挑起衝突,而是能讓自身在面對衝突時,能更有餘裕的去面對、處理,這道理在北約這樣的軍事組織是適用的。北約更需認清,在歐陸自身地緣環境下,無可避免的挑戰還包括跨境難民,以及非洲新人道危機的挑戰。
另一方面,美國認為當前的北約享受了美國出錢出力下的和平紅利,然包括北約秘書長在內的多個歐洲國家成員則認為,北約的創始,是冷戰時期身處第一線的歐洲大陸對抗前蘇聯的軍事聯合體。當前的北約固然路線有所調整,卻無法忽略北約成員以歐洲成員為主的事實,美國不該忽略北約成員國主體仍在歐陸的事實,卻也點出未來的北約到底是「歐洲的北約?亦或是大西洋兩岸的北約?」的路線之爭問題。
土耳其問題則是另個各方關注的問題。近年,土耳其大量引進俄系武器系統,使得北約擔憂自身的武器參數、作戰部屬等,會不經意的外漏給其他國家,形成嚴重的安全問題。土耳其則強調,俄系武器的引入,並不影響土耳其與北約的互動,更不會損及北約的安全利益。
俄羅斯總統普丁(Wladimirowitsch Putin)於峰會第一天時指出,北約的擴張、軍備的增加,已對俄羅斯造成實質上的威脅,俄國無意與北約有軍事上的競逐,俄羅斯也準備好與北約共同面對包括恐怖威脅、地區穩定等新型態的威脅。北約則於聯合聲明中提到,希望俄羅斯能與北約共同參與軍備控制協定、反核擴散議題合作,並呼籲俄羅斯應盡速與美國等國家重新商議新的「中程彈道條約(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
而在高峰會外,德國於4日大動作召開記者會,公佈 8 月底於德國柏林一件前車臣流亡反抗軍領袖坎格許維利(Zelimkhan Khangoshvili)遭刺殺的調查案件,並驅逐俄羅斯駐德國大使館的兩名俄羅斯外交官,引發北約峰會,德俄關係的緊張。德國指控,數月來的調查證據顯示坎格許維利是遭到俄羅斯特工的暗殺。俄羅斯不但不配合德國檢警的調查,更處處打探偵辦進度,並干擾德國相關辦案人員。
俄羅斯派遣特工暗殺特定人士新聞時有所聞,此回坎格許維利一案,亦衝擊北約峰會上歐陸兩大國德國、法國對俄羅斯的立場與態度。北約與俄羅斯雙方關係的定位,也牽涉了美國與歐陸成員國間看法的歧異,未來北約與俄羅斯的互動將如何發展,亦成了此次峰會後各方關注的焦點。
此次峰會後各成員國領袖共同發佈聯合聲明記者會上,不見美國總統川普身影。美國總統川普於 4 日高峰會結束後,取消原定出席的聯合閉幕記者會,僅透過社群媒體(Twitter)發出訊息說;本次峰會上已與各方會談許多,不再出席會後記者會。此被視為疑似不滿 3 日高峰會餐宴上,東道主英國首相與法國總統,以及加拿大總理揶揄川普行為,惹怒美方代表有關。另亦有認為美國總統川普不滿北約成員國對美國肆無忌憚的各種要求,並認為高峰會並未達成實質意義,進而取消出席高峰會閉幕聯合記者會。
史托騰柏格於會後受訪強調,一個擁有 29 個成員國的組織,有歧見是很正常的,北約並非是一個一言堂的組織,而是一個多元且心胸開放的集合體。並說;當前北約首要思考的,在於如何面對未來非典型的衝突、新型態的戰爭(如資訊戰)以及北約面對的不僅僅是俄羅斯這個鄰邦,更須面對與思考中國在地緣政治上,藉著政經資源的滲透與介入,將影響力與話語權延伸到歐洲的周邊,包括近東、中東歐國家、北非等,這在未來將是北約無法迴避的挑戰。
外交乃內政的延伸,行動一致目標,「華為」問題是否打破一致的行動原則?
北約峰會中另個焦點,則在於過往較少被關注的資訊通訊設備議題。隨著中國政經的發展,中國藉由大型企業對外投資,實現中國所欲達到的政治意圖與目的。當前北約成員中,除美國外,尚無很明確的對中國通訊設備有詳細、且納入國安層級的討論。
當中國很明確顯示出會藉由中國所產製的軟、硬體通訊設備收集資訊時,那北約成員國猶豫使用與否的關鍵點為何?隨著該議題納入北約峰會討論項目,德國外長、法國外長相繼表態應該訂出一個屬於北約共同政策目標,避免在未來的資訊通訊設備上,自我創造了無可收拾的「陷阱」。
史托騰柏格也呼籲北約成員國,外來投資固然重要,仍須注意相關與國防有所關聯企業的保密問題,而非單純在商言商,軍事歸軍事的單純問題。避免遭到外來投資間接掌控關鍵企業體,進而威脅北約的安全。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2019/12/4 北約會後聲明 Press conference - by NATO Secretary General Jens Stoltenberg following the meeting of the North Atlantic Council at the level of Heads of State and/or Government
2019/12/4 德國時代(Die Zeit)Merkel und Trump werten Nato-Gipfel als Erfolg
2019/12/4 德國時代(Die Zeit)Die Nato-Staaten erklären China zur neuen möglichen Bedrohung
2019/12/3 法國世界報(Le Monde)A Londres, Trump et Macron affichent leurs divergences sur l’OTAN et la Syrie
2019/12/3 瑞士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Nato-Gipfel mit Macron und Trump – Zwei Prozent Übereinstimmung
2019/12/3 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Deutschlands Pläne für die NATO
2019/12/3 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Gipfel in London - NATO sieht China als neue Bedrohung
2019/12/02 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Die NATO und ihr größtes Sorgenkind
2019/12/1 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Erwarte Bündnistreue – auch von Frankre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