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獨立捍衛著世界的自由 世界需要捍衛台灣的獨立 by 陳 南天2023-11-082023-11-11 長期以來,中國不停地對外宣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來沒有統治過台灣;中國不僅宣稱,也利用各種方式,滲透、利誘、威脅台灣,試圖讓台灣人屈服中國霸權擴張的意志。
接近你的敵人 拜習將二次會於2023 APEC領袖峰會 by 蔡侯塞2023-11-042023-11-04 由 21 個經濟體組成的亞太經合會(APEC),將於 11 月 16 日至 17 日在舊金山舉行第 30 屆領袖峰會,這是自 2011 年以來首次由美國主辦。跟大多數的國際聚會一樣,亞太經合會已成為美國和中國戰略競爭的舞台之一,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美國總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會如何互動。
友情作戰 對抗中國經濟脅迫 駐日美軍簽長約購買日本水產 by 陳怡菱2023-10-312023-11-03 日本政府在今年 8 月下旬宣布開始排放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含氚廢水,中國同時以保護消費者健康為由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美國駐日大使易曼紐 10 月 30 日在接受《路透社》專訪時表示,美軍已與日本水產業者簽訂長期合約,購買因中國禁令而受到影響的扇貝等水產品,並協助確保不依賴中國的流通管道。
中國禁日本漁船在日本卸貨的水產 但⋯中國漁船撈的就可以 by 陳怡菱2023-09-262023-09-26 自日本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開始排放經處理的含氚廢水,中國以維護健康為由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至今已滿一個月。但在這段期間,中國的漁船仍然在日本東方的北太平洋海域繼續捕撈秋刀魚等漁獲。同一個區域捕獲的水產,經日本漁船在日本港口卸貨就被標記為「日本產」禁止進口,但中國船隻將漁獲運回其國內時卻可以標記為「中國產」在中國流通。
進化中的日英同盟》隱形抗中 以人權與永續恢復公平競爭 by 陳怡菱2023-09-082023-09-15 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於本(9)月 6 日訪問英國,會晤了英國商業暨貿易大臣巴登諾克,兩國同意創設並召開了首次部長級的「日英戰略經濟貿易政策對話」。面對中國等國家犧牲環境、人權,透過政府資金挹注所生產的價格低廉商品,導致商業環境競爭的不公平,西村康稔同日在智庫發表演說,提倡引進新政策,針對半導體、蓄電池、磁鐵等重要物資,以生產過程中有考量到勞動人權和環境等為條件,提供補助給採購企業。
展現威懾力》前日相麻生太郎:必要時將運用防衛能力保衛台灣 by 陳怡菱2023-08-112023-10-09 日本自民黨副總裁、前首相麻生太郎訪台期間在本月 8 日於「凱達格蘭論壇」發表演說。關於台灣有事,麻生表示:「需要日本、台灣、美國等有志國家做好打仗的心理準備(覺悟)」此外他指出「如果有必要,將使用防衛能力來保衛台灣。傳達明確的意志才能形成威懾力。」麻生在同日會見了台灣總統蔡英文和副總統賴清德,確認了日台關係的重要性。
兩岸經濟一體化將拖垮台灣 經民連:堅決反對重啟服貿貨貿 by 林奕辰2023-08-082023-08-09 台灣公民陣線與台灣經濟民主連合(經民連)今(8)日共同召開記者會,宣布將接續前次總統大選提出的 14 項「2020 公民政綱」,針對明年總統大選陸續拋出「2024公民政綱」,進行社會溝通。今日公布首項「第十五號公民政綱」,說明他們堅決反對重啟服貿、貨貿的幾點理由。
歐盟領袖承諾降低對中依賴 中國則籲歐盟「澄清」對中戰略夥伴關係立場 by 王雪俐2023-07-162023-07-16 7 月 14 日,在雅加達舉行的東亞高峰會上,中國中央外交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告訴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歐盟領袖呼籲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歐盟應該進一步「澄清」其面對與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究竟抱持何種立場。
歐盟理事會結論:鼓勵中國負責任 繼續去風險化 by 張東和2023-07-052023-07-07 繼今(2023)年 6 月 20 日歐盟執委會提交《歐盟經濟安全戰略》之後,6 月 30 日歐盟理事會,再針對 6 大議題:烏克蘭、經濟、安全與防衛、移民、中國、對外關係提出 43 點結論,其中第 5 部分,32~37 點涉及到中國。
【陳南天】與風險掛鉤 柯文哲妄談的重啟服貿將陷入與中國經濟一體化 by 陳 南天2023-06-282023-06-29 日前據媒體報導,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的「國政白皮書」有意納入「重啟服貿」議題,引起全國譁然。因為大家都知道,2014 年參選市長的他多次現身 318 太陽花抗議現場,並在之後數次發言肯定此一運動,也乘著這股風潮獲得權力。如此昨是今非,讓我們再次看到政治人物在權力爭奪醜陋邪惡之處。柯文哲甚至錯誤引用歐美「去風險化、不是脫鉤」說法,他說因為歐美也不脫鉤,所以可以「重啟服貿」。然而,歐美在意的是去風險化,柯文哲刻意抓著不脫鉤,引入台灣最大的風險——中國,然後與中國更深地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