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2020)年三月全球疫情爆發以來,國內航空公司的機組人員執勤模式與正常生活均遭受到重大影響,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召開記者會表示,機組人員的身心狀況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影響,長久以往恐怕將對飛航安全造成影響。
本次專訪對象:廖郁雯,現職為「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的秘書長,致力於改善醫護人員的勞動環境,在涉及到醫護人員工作權益的議題,例如防疫期間禁止醫護人員出入境、防疫津貼縮水、主治醫師是否適用勞基法等,都可以看到郁雯奔走的身影。本次專訪將回顧她過往的學生運動與社會運動經驗,並且邀請她針對防疫、工會運作現況、以及醫護人員勞動權益等議題,分享她的獨到見解。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指出今(2020)年的 9 月 28 日,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於住院醫師座談上宣布,自明(2021)年起取消總醫師制度,變相取消總醫師每個月大約一萬元左右的津貼,然而卻仍舊要求總醫師必須負擔指導資淺醫師、晚上輪值等工作,實質上把勞務工作變成總醫師的「義務」。
衛生福利部在昨日召開 8 大類自付差額特材核定費用溝通討論會,由陳時中部長親自主持,經過與會人士充分發表意見,終達成三點共識,原訂8月 1日上路的新制延期實施,優先處理極端不合理價格的特材,解決醫病資訊之間的落差與促進醫病良性溝通。
日(4/28)前,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曾表示,防疫津貼雖然有一萬元,但卻是由多名醫護人員共分一萬元,希望衛福部能夠改善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勞動條件,讓醫護人員能夠繼續堅守防疫戰線。然而,今(15)日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表示,雖然請領津貼的條件有稍作修改,但是仍會造成許多醫師共分一萬元的窘境,籲請衛福部別再玩文字遊戲,盡快落實承諾。
今(28)天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第 100 天,台灣的防疫成果,世界有目共睹,許多民眾在衛生福利部的臉書底下留言打氣,但是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卻表示,「我們難道要很驕傲地向世界各國說,台灣的防疫成果是建立在醫療人員的血汗上嗎?」
今(27)日工會團體受邀參與上午於衛福部召開的研商會議,但與會團體: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臺大醫院企業工會、 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仍發聲明稿表示,補償條款不明、法規仍有爭議、還新增限制社工人員,讓醫護人員擔憂,這又是一份滿違法風險、擴充醫院權限且樹立重重補償障礙的辦法。
根據行政院長蘇貞昌的臉書貼文,目前國內醫用口罩產量已經達到每天 420 萬,他也表示,醫療院所的口罩配送量將會倍增 ,提升到每天 170 萬,補充各醫院庫存到 15 天安全準備量以上。要優先讓醫院工作人員,無論是醫事人員、清潔人員、實習學生、行政人員,和基層診所的工作人員,都有充足的口罩可以使用。
Necessary cookies are absolutely essential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properly. This category only includes cookies that ensures basic functionalities and security features of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 information.
Any cookies that may not be particularly necessary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is used specifically to collect user personal data via analytics, ads, other embedded contents are termed as non-necessary cookies. It is mandatory to procure user consent prior to running these cookies on your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