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 CEPA 指出,俄烏戰爭除了讓歐洲國家重新開始備戰外,遠處的台灣也整裝面對來自中國的多方威脅。 這些威脅包括了每天的共機、船艦越界、大外宣的滲透,台灣不僅提高向美國軍購的數量,也以創新高的國防預算因應。然而,俄烏戰爭展現的不同的戰爭樣貌,顯示傳統的軍事準備已不足以應付未來的威脅。 Read More
週二(7 月 23 日)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 抵達中國,與中國外長王毅展開會談。這是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首度有高層官員訪問中國,也是 2012 年以來首次有外長訪問中國。不過直到目前為止,中國都不曾譴責俄羅斯的侵略烏克蘭。 Read More
中國的三中全會在本週四(18 日)閉幕,定調了提高中國科技實力、加強國安政策的方向。儘管中共閉幕時發布的公報相當模糊,但預期相關細節將會在未來幾天釋出。根據目前的資訊,外界分析習近平在未來幾年,會強力推行影響中國金屬的政策。 Read More
本週三(17 日),中國外交部表示將暫停與美國的軍備控制與核不擴散談判,並將問題歸咎於「美國對台軍售」、「責任全在美方」。 Read More
據《金融時報》(Economic Times)報導指出,北約正在商議若俄烏戰爭情勢升級,將收回中國設在歐洲的基礎建設。十多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讓歐洲開放中國對當地投資基礎建設。但時至今日,由於中國對俄羅斯在戰爭中的支持,這些投資已成為一種「負擔」。 Read More
英國「對中鷹派」的保守黨籍前資深國會議員希里(Bob Seely)、以及工黨國際發展倡議執行委員帕泰克(Jaya Pathak),在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發表評論,呼籲英國跨黨派應團結一致,才能應對中國帶來的威脅。評論中更直言,如何處理中國的挑戰,是這個時代最重大的政策問題。 Read More
週五(24 日),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持續強力通過支持的法案,並擴大立法權對行政權的影響力,不論是立院內部的爭議、外圍民眾的抗議,都引起國際媒體的注目。 Read More
本週五(17 日),在新任總統賴清德就職前幾天,在野的國民黨、民眾黨提出國會改革草案,但法案內容因被質疑擴大議會權力、有違憲疑慮等,讓立法院陷入爭吵,朝野間建立共識的希望也破滅。 Read More
3 日上午 7 時許,花蓮近海發生芮氏規模 7.2 地震,引發國際高度關注。直到 4 日為止,各國已陸續向台灣表達慰問,更有多國願意派救援隊協助。至於中國方面,國台辦於 3 日向台灣表示慰問之意,同時卻持續派共機、共艦擾台。 Read More
瑞典外交軍事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於本(3)月 11 日發布了 2019~2023 年的全球武器轉移報告。包含遭到俄羅斯入侵的烏克蘭在內,歐洲武器進口比 2014~2018 年期間增加了 94%,幾乎翻倍。而對中國有所防備的日本,其武器進口更是增加了 155%。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