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上民兵船

中國公然搶菲軍補給物資 小馬可仕:已在開戰紅線邊緣

近日中國大幅加大對南中國海周邊國家的騷擾力度,尤其是菲律賓,中國甚至派出小船搶奪菲律賓的補給物資。在兩國對峙持續升級之時,菲總統小馬可仕也應邀在今年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上發表演講,警告中國不要跨越南中國海紅線,如果任何菲律賓人因中國的故意行為而死亡,菲律賓會認定這是準戰爭行為,並做出相應回應。 Read More

5 months ago

將模糊性武器化:葉門青年運動與中國的灰色地帶戰術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智庫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資深分析師林浩澤和橫須賀議會亞太研究中心研究員 Eric Ang 在《外交家》(The Diplomat)撰文指出,儘管兩者背景完全不同,但在灰色地帶戰術的表現,使用「模糊化」的策略,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以下為此篇文章之重點以及面對灰色地帶作戰的應對方向與策略。 Read More

7 months ago

美菲史上最大規模實彈聯合軍演 美國承諾援助菲律賓升級國防

美國和菲律賓4月11日舉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肩並肩」(Balikatan)聯合軍演,兩國參與的士兵超過17,000名。此外,兩國的外交與國防部長也在同日於華盛頓舉行2+2部長級會議,會中同意會在未來幾個月內完成一份規畫藍圖,美國會在未來5至10年內向菲律賓提供國防援助。 Read More

2 years ago

越中關係變調!越南政府允許官民悼念赤瓜礁海戰35年紀念

南中國海紀事倡議指出,中國的民兵船在3月初侵擾菲律賓水域之後就湧入了越南在南中國海的專屬經濟海域。此外,中國調查船海洋地質4號也在越南經濟海域徘徊十數個小時。與此同時,越南政府在3月14日南中國海赤瓜礁(Johnson South)衝突35週年之際,一改過去禁止紀念的原則而允許民眾悼念,表明越南對中態度發生了明顯轉變。 Read More

2 years ago

QUAD外長會議指中國咄咄逼人 42艘中國民兵船在菲國中業島水域「緩慢遊蕩」

澳洲、印度、日本和美國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3月3日舉行外長會議,即便四國外長強調四方安全對話的主旨並非在對抗中國,但對中國提出了尖銳但含蓄的批評。同時,中國外交部再度指責四方安全對話是搞小圈子,區域應該是和平發展。但另一方面,中國卻在4日出動42艘艦艇與民兵船進逼菲律賓控制的中業島(Thitu island)。 Read More

2 years ago

菲律賓和澳洲擬聯巡南中國海 中國海警船又在菲水域騷擾

菲律賓和澳洲的國防部長 2 月 22 日表示,菲律賓和澳洲已同意兩國的「戰略」防務合作的意向,將近一步商討在南中國海進行聯合巡邏。菲律賓日前也跟美國達成類似聯合巡邏談判。菲律賓透過跟澳洲和美國在南中國海的關係升級來應對中國在該水域日益咄咄逼人。 Read More

2 years ago

嚴防中國侵台 美菲防長宣布新增4個美軍准入基地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2月1日訪問菲律賓南部的軍事基地,那裡有約100名美軍幫助菲律賓打擊伊斯蘭激進份子。此外,菲律賓已允許美軍使用4個新的軍事基地,分析人士表示這對華盛頓阻止北京攻打台灣的計畫相當重要。就在奧斯汀訪菲期間,至少有兩艘中國海岸警衛隊和多艘中國海上民兵船在監視和跟踪菲律賓海軍巡邏艦波尼法西奧號的動向。 Read More

2 years ago

不容美國輕忽的南中國海局勢 —— 智庫的警告與忠告

美前印太司令戴維森上將2018年在聯邦參議院作證時提到,中國「現在有能力在,除了與美國戰爭之外的,所有情況下控制南中國海」。對此,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亞洲海事透明倡議項目主任波林8月18日在《外交事務》雜誌撰文警告,美中雙方的實力平衡轉變可能甚至超過了這一點。在與中國發生衝突初期,美國很可能沒有什麼選擇,只能放棄南中國海。 Read More

2 years ago

主權不能賣!菲律賓終止跟中國談判南中國海聯合能源探勘

菲律賓、中國兩國在海洋主權問題上爭論了幾十年,不過卻在 2018 年承諾共同開發菲律賓專屬經濟區的石油和天然氣資產,即便如此,中國仍不斷地挑戰菲律賓的海洋主權。在這樣的現狀下,菲律賓即將卸任的外交部長陸辛(Teodoro Locsin)6 月 23 日表示,基於憲法限制和主權問題,終止菲律賓跟中國在南中國海聯合能源勘探的談判。 Read More

2 years ago

中國以水砲攻擊菲軍事補給船 菲外長:公務船受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保護

中國海岸警衛隊2021年11月16日在菲律賓專屬經濟海域仁愛礁用水砲攻擊菲律賓補給船,18 日菲律賓外交部長陸辛向中國外交部提出強烈抗議。中國則回稱,菲律賓船隻未經許可侵入中國水域。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19日譴責中國的行為正在導致外交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越南外交部也發表聲明,要求各方遵守國際法和海洋公約。 Read More

3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