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陳竹奇】在仰光的雨夜中──摘錄自「北京的秋天」

這些耗資龐大、建築宏偉且金碧輝煌的佛寺其實是過去君主的靈骨塔,或者應該稱之為舍利子塔,為了讓君主去世後成佛,在他們仍生活在人世間時所興建,理解了這些信仰背後的緣由之後,我逛這些佛寺的心情大不相同,我們大乘佛教的佛寺至少有度己度人的意涵,而這些小乘佛教的佛寺純粹只為了一個人興建,只能度化一人。 Read More

6 months ago

中國極權統治輸出:緬甸軍政府大舉安裝中國人臉辨識監視系統

《路透社》7 月 11 日報導,緬甸軍政府正在大城市擴大安裝中國製具有臉部識別功能的監視器。參與或曾經參與這些計畫的人士表示,採購和安裝監視器和臉部識別技術的標案,已經被美其名為安全城市計畫並維護國內和平,但分析人士指出,主要目的是為了鎮壓反軍政府人士。這些新計畫則是利用翁山蘇姬時期為打擊犯罪而引進的監視器安裝規劃。 Read More

2 years ago

緬甸近期局勢總整理:馬來西亞、日本、中國及東協…還有俄羅斯

馬來西亞外交部長塞福丁透露,已跟緬甸反軍方的「全國團結政府」(NUG)接觸,這是第一個承認這種互動的東協國家。此外,緬甸軍事法庭4月27日以貪腐罪名判處前政治領袖翁山蘇姬五年有期徒刑。在民生方面,為了緩解持續數月電力中斷問題,緬甸軍政府已開始跟俄羅斯談判進口燃料,以確保能讓數百萬人可以在白天用電4個小時。 Read More

3 years ago

軍政府治下的潑水節:緬甸人抵制慶祝活動 仰光、瓦城街道空空如鬼城

儘管 4 月 13 日至 16 日三天是緬甸的傳統新年節日「達降」(Thingyan)潑水節,但主要大城仰光和瓦城卻出奇地安靜,因為居民選擇抵制軍政府主辦的慶祝活動。取而代之的是,反軍政府的人民防衛部隊(PDF)警告人們軍政府可能會在這幾天發動襲擊,而這幾天緬甸各地的確傳出軍方跟反軍政府者發生戰鬥的消息。 Read More

3 years ago

淨空城市的抗議:緬甸民眾在國際人權日以「無聲罷工」抗議軍政府

緬甸各地的公民在 2021 年 12 月 10 日的國際人權日以「無聲罷工」抗議軍政府,緬甸各地的城鎮都安靜得可怕,尤其是仰光、瓦城、薩加因(Sagaing)、馬圭(Magway)和伊洛瓦底地區以及克欽邦和欽邦的企業都關閉,居民也避免在公共廣場走動,街道上空無一人。 Read More

3 years ago

中國要求軍政府保護天然氣和油管 緬甸人民:炸不炸毀中國油管是緬甸內政問題

自2021年2月緬甸軍事政變以來,中國協助緬甸軍方打壓人民的傳言甚囂塵上,排華情緒高漲,而中國在緬甸境內的天然氣和油管恐遭襲的消息也不斷出現。對此,中國外交部要求緬甸軍政府要出面保護天然氣和油管的安全。緬甸人民則在網路以「要不要炸毀中國的油管是緬甸的內政問題」反擊中國政府。 Read More

4 years ago

血腥314!39名緬甸示威者遭害 聯合國最新數據:軍政府已殘殺138名示威者

2021 年 3 月 14 日是緬甸軍事政變以來最血腥的日子之一,緬甸援助政治犯協會表示,這一天至少有 39 名緬甸示威者遭到殺害。包含泰國、印尼在內的東協各國也呼籲緬甸各方對話尋求和平解決危機的辦法。16 日聯合國最新數據顯示,自 2 月 1 日的軍事政變以來,至少有 138 名和平示威者遭到緬甸軍政府殺害。 Read More

4 years ago

緬甸政變:600多名警察抗命19名警察逃亡印度 血腥鎮壓局勢升溫

伊洛瓦底江雜誌社(The Irrawaddy) 2021年3月5日報導,緬甸有600多名警官加入公民不服從,拒絕執行軍政府鎮壓人民的命令,而自2月底開始暴力鎮壓以來,警察辭職的人數也急劇上升。緬甸暴力血腥鎮壓情勢升溫,3月8日晚間傳出約有800至1000名示威者,其中大多數為年輕人,被困在仰光附近的三橋區。 Read More

4 years ago

緬甸228!政變抗爭以來最血腥的一日(圖)

2021年2月28日緬甸軍方動武大規模鎮壓抗爭民眾,安全部隊向示威者開火血洗街頭,使得這一天成為2月1日軍方政變以來最血腥的一天。聯合國人權辦公室表示,28日這一天至少有18人被殺,30人受傷。而自政變以來,抗議者被殺害的總數至少達到21人。此外,緬甸軍警至少逮捕了1000 名示威抗議民眾。 Read More

4 years ago

中國遭指協助緬甸軍方築網路長城 緬甸抗議人士至中國使館抗議:可恥中國!

在緬甸軍方開始以武力攻擊抗議群眾,並且切斷網路後,中國協助緬甸軍方建置網路長城封鎖緬甸民眾獲取資訊的說法更是甚囂塵上,排華情緒高漲,中國駐緬使館外也幾乎每天都有民眾前往抗議,其中有抗議民眾至仰光中國大使館以緬文、中文和英文舉牌高呼:「可恥!中國!」。中國駐緬甸大使陳海則於 15 日出面駁斥中國協助網路長城的消息。 Read More

4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