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地區

穿梭G7倡議抗中 澳總理隨身攜帶遭中國霸凌關鍵文件

《雪梨晨驅報》2021年6月18日報導,澳洲總理莫里森在參加G7的期間隨身攜帶一份遭中國打壓的關鍵文件,這份文件就是中國外交官在2020年11月向澳洲媒體傳送了一份非正式文件,裡頭概述了澳洲的十四宗罪,指責澳洲在破壞雙邊關係。莫里森在G7向各國領袖展示這份中國列舉澳洲「反中」行為的文件。 Read More

3 years ago

抗中陣營疫苗外交動起來!澳洲贈菲律賓4.8億披索買疫苗

澳洲2021年6月17日宣布捐贈菲律賓4.8億披索(1,372萬澳幣、新台幣2.76億)用於買武漢肺炎疫苗。此舉也讓四方安全對話(The Quad)中的美國、日本、澳洲均已開始向東南亞國家捐助疫苗或是贊助購買費用。另一方面,菲律賓外交部長陸辛14日也宣布,因應中國在南中國海擴張,再次暫停原本要取消的「軍隊互訪協定」。 Read More

3 years ago

抗中護領海 印尼向義大利購買8艘軍艦

由於不堪中國一再侵擾水域,印尼日前表示要擴增三倍潛艦數量作為因應。而義大利芬坎特里(Fincantieri)稍早宣佈,已經跟印尼國防部簽署合約,將提供印尼 6 艘新型的歐洲多任務巡防艦(FREMM),以及 2 艘經過現代化改良的二手西北風級(Maestrale class)巡防艦。 Read More

3 years ago

北約公報批中國系統性挑戰 環球:北約不該與美穿同一條褲子

美國總統拜登展開長達一個禮拜訪歐之旅,其中重要的在於七大工業國集團會議(G7 會議)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峰會(北約),其中,13 日 G7 會議落幕後,G7 隨之發布聯合公報 36 年來首度提到友台文字,重申對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視;G7 會議緊接著即是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峰會,在 14 日北約聯合公報上指出中國構成「系統性挑戰」。對此,中國海外《環球時報》對此於昨(15)日表示,北約不該與美穿同一條褲子。 Read More

3 years ago

為中國威脅做準備 澳防長:歡迎更多美軍進駐!

由於澳洲跟中國之間的局勢日益緊張,澳洲國防部長杜登表示,澳洲必須得為了即將到來的威脅作好準備,提議擴大美國美國海軍陸戰隊駐軍澳洲,並讓更多美國軍艦停靠澳洲港口。另一方面,澳洲執政聯盟國會議員克利斯坦森支持凱特的澳洲黨聯邦眾議員凱特提出從中國手中收回達爾文港的提議,以保護澳洲的主權。 Read More

3 years ago

中國持續在南海進行擴張行為 維持印太惡霸形象

正當美國亟欲翻轉國安軸心到太平洋地區,南中國海的局勢卻相形複雜。除了中國單方面宣稱南中國海大部份的主權,同時也和周圍國家引發外交爭端,現在野心勃勃的中國解放軍海軍持續在南中國海,持續讓緊張局勢益加增溫。 Read More

3 years ago

日澳 2+2 會議首提台海 將簽署軍事相互准入協定合作抗中

日本與澳洲在 9 日以網路視訊方式召開了外交・國防部長級會議(2 + 2)。日方由外務大臣茂木敏充、防衛大臣岸信夫,澳洲由外交部長潘恩(Marise Payne)和國防部長杜登(Peter Dutton)出席。雙方確認已做好「武器等防護」的準備,日本自衛隊將可以護衛澳軍艦艇及航空器。只要澳軍提出請求,日本政府會召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NSC)做行動的最終判斷。考慮到在印太地區擴張權力的中國,日澳將會進一步加強合作。 Read More

3 years ago

不堪中國一再侵擾水域 印尼硬起來擴增三倍潛艦數量

中國一再入侵印尼水域,加上印尼潛艦在4月底沈沒一事讓印尼對於潛艦狀況深感憂心。印尼打算把潛艦的規模擴大成目前的三倍,達12艘。而針對中國在南中國海日益橫行,美國副國務卿薛曼5月31日與印尼外交部副部長席雷格會面後發表聲明表示,印尼是東協的領袖,也是印太地區秩序的支柱,意味著美國會在南中國海問題上支援印尼。 Read More

3 years ago

16架中國軍機闖馬來西亞領空 馬國外長:中國給個解釋!

馬來西亞外交部長希山慕丁 2021年 6 月 1 日表示,空軍在 5 月 30 日在婆羅洲海岸附近的領空發現 16 架中國軍機,要求中國給一個解釋。美國空軍太平洋司令部 6 月 4 日也譴責中國在馬來西亞和台灣的軍事行動是在升級緊張氣氛和破壞區域穩定。中國以淡化此事的態度表示,這些軍機有遵守國際法。 Read More

3 years ago

吳釗燮:台灣在中國擴張主義前守護主權及民主

外交部長吳釗燮於 6 月 3 日應「日本外國特派員協會」的邀請參加視訊國際記者會,以「面對當代的挑戰,台日夥伴關係的對焦」為題發表演說。吳釗燮表示,台灣位於中國擴張主義的前線,也在民主與威權主義的意識型態競爭中成為焦點,台灣理解保衛國家的責任不僅是維護主權,更是守護自由民主價值,避免落入威權政體的操控。 Read More

3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