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除了改變歐洲政治和國際金融秩序,也衝擊全球能源和糧食的供應。俄羅斯與烏克蘭是名符其實的世界糧倉,俄羅斯的農業用地超過歐洲所有國家農業用地的總和,烏克蘭的耕地面積則高居歐洲第一,擁有肥沃的黑土(佔全球黑土分佈 25%),特別適合農作。 Read More
長久以來,歐洲的經貿政策與一條德國格言為基礎:以商促變(Wandel durch Handel),也就是相信極權政體(如俄羅斯和中國)與西方國家有密切經貿往來之後,將會逐漸發展成更自由開放的政經體系,也就是相信擁有 IKEA 和 Starbucks 的國家,比較不可能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或建立集中營。 Read More
芬蘭電信公司(Cinia)、美國阿拉斯加的北方數位公司(North Digital)和加拿大的正北全球網路(True North Global Networks)於去年年底發布一項大膽的計畫,要取道北極圈鋪設連結歐洲和東亞的光纖電纜,初步估計計畫金額約為 11.5 億美元。 Read More
能源危機正在全球成形,如何確保能源安全已成歐亞國家的重要議題。燃煤短缺和天然氣價格飆升導致局部停電,不僅影響蘋果等知名品牌的供應鏈,也危及民生,對於正從疫情恢復的全球經濟活動造成打擊。 Read More
全球經濟正從疫情中復甦,但數個月來全球天然氣價格不斷飆漲,卻將歐洲天然氣業者逼入死角。根據英國石油天然氣公司(Oil & Gas UK)的數據,今年 1 月以來全球天然氣價格暴漲高達 250%(8 月至今漲幅為 70%),由於對消費者的供應價格獲得保證,不能隨批發價格上漲而調漲,中小型業者恐怕難以持續業務。 Read More
一群在挪威留學的臺灣學生,遭到挪威政府強迫以中國公民身份申請在地居留權,甚至拒絕台灣學生在居留證上註記「台灣人」,因而發起「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向外界募款後向歐洲人權法院提起訴訟,希望藉由法院獲得正名,然而最終仍遭到歐洲人權法院拒絕受理審判。 Read More
誠如英國記者盧卡斯(Edward Lucas)在《泰晤士報》撰文指出,面對野心勃勃的中國,歐洲國家的外交政策十之八九慘不忍睹,歐洲最強大的首推英法德三國,但法國只會虛張聲勢,德國被梅克爾的黃昏(Merkeldämmerung)所淹沒,英國人則又想抗拒中國的惡意,又欣羨中國的財富,在這兩者之間擺盪不定。 Read More
英國民間法院「維吾爾獨立法庭」(Uyghur Tribunal)2021 年 6 月 4 日至 7 日以及 9 月在倫敦舉行的聽證會,審視中國對維吾爾人和其他突厥穆斯林的虐待是否構成種族滅絕。會中維吾爾流亡者陳述中國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強制墮胎、任意逮捕和強迫勞動。中國則譴責維吾爾獨立法庭是在抹黑中國。 Read More
2013年美國國安局承包商前雇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對外曝光相關文件,顯示美國對全球通訊進行監控,最近又再度成為焦點,因為2015年展開的一項相關調查結果出爐,顯示美國在2012-14年間透過丹麥監聽瑞典、挪威、法國、德國等盟友國的資深官員,其中包括法國總統馬克宏、和德國總理梅克爾。 Read More
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就婦女地位委員會舉行理事會選舉,選出伊朗擔任未來 4 年的理事會主席,經過非政府組織聯合國觀察(UN Watch)報導披露之後,迅速在國際上引發風波,荷蘭、加拿大、英國、挪威等國都有國會議員就此責問該國外長,此外加拿大、法國、德國、瑞士也都出現異議之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