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大火

澳洲大選執政黨民調仍落後 67%澳洲人挺台力抗中國

澳洲5月21日將舉行的聯邦選舉,根據4月11日的民調顯示,澳洲現任總理斯莫里森的政府可能會落敗,不過莫里森的支持率則是超過反對黨領袖艾班尼斯。此外。澳洲媒體也針對台灣議題做民調,結果顯示有65%的受訪者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如果台灣遭入侵,有67%的受訪民眾認為澳洲政府應該為台灣出力。 Read More

2 years ago

澳洲保住疫苗 又逢西岸叢林大火

全球疫苗爭奪戰方興未艾,在歐洲甚至造成高度政治緊張,但正如澳洲衛生部長韓特所言,澳洲「不聲不響的在幕後運作」,又多得了1千萬劑輝瑞疫苗,將澳洲的疫苗總數提高到1.5億劑。澳洲總理莫里森表示,這1.5億劑疫苗不只將用於澳洲,也將會用來「盡我們對世界一己之力」。韓特表示,「澳洲的所有人」都將獲得疫苗接種,不只是澳洲公民和合法居留者,還包括難民和尋求庇護者。 Read More

3 years ago

南北半球大不同 澳洲狂飆高溫、面臨野火惡夢

相較於北半球的嚴寒,南半球的澳洲狂飆高溫,墨爾本 2021 年 1 月 11 日的溫度達 38 度,創下一年來新高。新南威爾斯州、南澳州、塔斯馬尼亞州部分地區的氣溫更高出均溫 15 度。高溫狂飆也讓澳洲中部、中北部、西南部再度面臨野火的風險。然而,南澳州已有部分區域出現野火了,因此部分高溫地區已經全面實施消防禁令。 Read More

3 years ago

斐濟遭五級颶風侵襲

強烈熱帶氣旋雅薩(Yasa)於12月17日下午登陸斐濟瓦努阿島,風速高達每小時240公里,在風力等級上屬於第四級颶風,某些地方風速甚至可能超過每小時252公里(五級颶風),足以將多數的建築物都吹走。為了應對雅薩的威脅,斐濟政府宣布了全國範圍、長達14小時的宵禁令,並禁止公共運輸,居住在地窪地區的人民也被敦促往高處避難。 Read More

3 years ago

野火威脅再至 澳洲11月飆破歷史高溫

相較於北半球逐漸進入冬天,位於南半球的澳洲則是進入酷暑。雪梨在 2020 年 11 月 28 日這個週末連續兩天高於攝氏 39 度,是 1960 年以來的最高紀錄。新南威爾斯州西部、南澳州和維多利亞州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則出現了接近攝氏 45 度高溫。極高溫加上狂風加劇乾燥的環境使得澳洲再度面臨大範圍野火的威脅。 Read More

3 years ago

重心移往印太地區 澳洲不再派海軍前往中東

澳洲國防部長雷諾茲(Linda Reynolds)2020 年 10 月 23 日宣布,澳洲將不再每年派遣澳洲皇家海軍前往中東,將減少海軍在中東的任務。此外,要將重點移往印度太平洋和澳洲的鄰近地區,一方面因應中國在南中國海擴張的威脅,一方面應對澳洲國內的事務,例如野火、武漢肺炎疫情等任務。 Read More

4 years ago

印尼將進行大規模農場開發 面積超過十倍新加坡!

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2020年9月23日表示,為了讓印尼不過度仰賴糧食進口,政府已經開始進行大規模農場開發,用來生產米、玉米以及其他作物,計畫最後會跨越整個印尼群島,預計面積將達77萬公頃,是新加坡面積的10倍以上。印尼的環保人士大聲疾呼,這樣做會增加災難性森林大火的風險,影響人民的健康。 Read More

4 years ago

澳學界檢討叢林大火:土地管理應由原住民主導

2019~2020年的火災在澳洲有「黑色夏季叢林大火」之稱,在今年3月底才被官方宣告結束,之後則有國家自然災害安置皇家委員會開始調查大火相關議題。《澳洲人報》的新聞指出,專家們告訴委員會,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應該重視澳洲原住民「以火制火」的「文化燃燒」(cultural burning)及其他土地管理慣習,然而不幸的是,擁有與火共存知識的原住民卻有近10萬人受到大火的直接衝擊。 Read More

4 years ago

紐澳小圈圈有望九月成形

澳洲和紐西蘭是相距數千公里的「鄰國」,隨著兩國武漢肺炎疫情趨緩,兩國政府正在研究發展「跨塔斯馬尼亞海小圈圈」的可能。由40名專家組成的「跨塔斯馬尼亞海安全國境小組」,其中包含來自11個政府部門、6個機場、2家航空公司的代表,此外還有公衛專家和邊檢機構等,要研擬出兩國人民可以重拾交通往來又不必經過14日隔離期的安全方法。 Read More

4 years ago

澳洲新南威爾斯野火季告終

去年7月,澳洲野火演變成失控的叢林大火,不僅規模史無前例,時間上也比澳洲慣常的野火季節提早了三個月,受創最重的新南威爾斯州有550萬公頃的土地遭到火焚,比過去5年平均值高出25倍,消防人員投入對抗的火災超過11,400起,這一切在官方紀錄上結束於3月31日(週二)野火季節終了日,但實際上離下一個野火季節可能已經不遠了。 Read More

4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