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民兵

中國圍台軍演之外 更需注意步步進逼的灰色地帶侵擾

台灣在 5 月 20 日舉行賴清德總統的就職典禮,賴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呼籲中國停止威脅台灣。除了就職以外,包含藍白國會濫權引發 5 月 17 日和 5 月 21 日,民眾與公民團體自發集結在立法院外。接著,中國解放軍 23 日上午即宣布,在台灣及金馬周邊進行兩天的「聯合利劍-2024A」演習,區域包含在台灣的北部、南部、東部等 5 大紅區,包圍了台灣。 Read More

6 months ago

將模糊性武器化:葉門青年運動與中國的灰色地帶戰術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智庫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資深分析師林浩澤和橫須賀議會亞太研究中心研究員 Eric Ang 在《外交家》(The Diplomat)撰文指出,儘管兩者背景完全不同,但在灰色地帶戰術的表現,使用「模糊化」的策略,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以下為此篇文章之重點以及面對灰色地帶作戰的應對方向與策略。 Read More

7 months ago

菲律賓公開中國故意撞船影片 台灣應仿效菲律賓「透明化」策略

菲律賓海岸防衛隊表示,中國海警船 3 月 5 日凌晨在南中國海對菲律賓船隻進行危險攔截導致碰撞。數個小時後,兩艘中國海警船再以水砲攻擊菲律賓補給船,擊碎擋風玻璃,導致船上的 4 名船員受傷。此事件正好發生在菲律賓外交部長馬納羅呼籲各國在南中國海遵守國際法之後不到 24 小時內。事件之後,美國、澳洲紛紛表態支持菲律賓。 Read More

9 months ago

貼這麼近?南中國海主權宣示 中國軍機危險貼近已是慣犯

美國和中國在本(10)月 26 日各自主張對方的軍機和軍艦在南中國海故意威脅己方,並公開了相關畫面。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軍事緊張發生在兩國外長在美國華盛頓會面的同一天,那時他們正在協調領袖會談的日期等事宜。 Read More

1 year ago

QUAD外長會議指中國咄咄逼人 42艘中國民兵船在菲國中業島水域「緩慢遊蕩」

澳洲、印度、日本和美國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3月3日舉行外長會議,即便四國外長強調四方安全對話的主旨並非在對抗中國,但對中國提出了尖銳但含蓄的批評。同時,中國外交部再度指責四方安全對話是搞小圈子,區域應該是和平發展。但另一方面,中國卻在4日出動42艘艦艇與民兵船進逼菲律賓控制的中業島(Thitu island)。 Read More

2 years ago

不容美國輕忽的南中國海局勢 —— 智庫的警告與忠告

美前印太司令戴維森上將2018年在聯邦參議院作證時提到,中國「現在有能力在,除了與美國戰爭之外的,所有情況下控制南中國海」。對此,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亞洲海事透明倡議項目主任波林8月18日在《外交事務》雜誌撰文警告,美中雙方的實力平衡轉變可能甚至超過了這一點。在與中國發生衝突初期,美國很可能沒有什麼選擇,只能放棄南中國海。 Read More

2 years ago

美日印澳提IPMDA 聯合多國反制中國海上民兵

國防安全研究院發表評論指出,由美、日、澳、印組成的 QUAD 於 5 月底提出的「印太海域意識夥伴關係」(IPMDA),表面上用意是分享商用資訊及追蹤非法海上情事,但實際也是為了應對被稱為「小藍人」的中共海上民兵。 Read More

2 years ago

應對中共海上民兵威脅 海巡「安平級」巡防艦將加入實戰軍演

為應對中共商船艦隊、漁船等海上民兵威脅,近年海巡艦艇在造艦階段,均會將平戰轉換概念納入規劃,例如海巡署安平級安平艦的構型,就是以海軍沱江級艦為藍圖為基礎進行改良設計。根據國防部昨日送至立法院的預算解凍報告揭示,海巡艦艇今年起將配合國軍演訓時機共同參演,「安平級」巡防艦將實施「精準武器射擊訓練」,向國人展示海巡艦艇發揮加裝戰時武器系統的作戰能力。 Read More

3 years ago

中國以水砲攻擊菲軍事補給船 菲外長:公務船受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保護

中國海岸警衛隊2021年11月16日在菲律賓專屬經濟海域仁愛礁用水砲攻擊菲律賓補給船,18 日菲律賓外交部長陸辛向中國外交部提出強烈抗議。中國則回稱,菲律賓船隻未經許可侵入中國水域。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19日譴責中國的行為正在導致外交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越南外交部也發表聲明,要求各方遵守國際法和海洋公約。 Read More

3 years ago

Netflix影集「松樹谷」再遭菲律賓下架 菲國牛軛礁周邊中國船隻不斷增加

Netflix 的澳洲影集《松樹谷》(Pine Gap)因片中出現中國南中國海九段線地圖,7月曾遭越南下架。11月再遭菲律賓監管機構裁定,因畫面有九段線所以不適合公開放映,Netflix也在菲律賓的平台下架兩集。另一方面,美國智庫亞洲海事透明倡議近日再公布衛星圖片顯示,中國船隻在菲律賓海域的牛軛礁有越聚越多的趨勢。 Read More

3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