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二(11 月 15 日)飛彈擊中波蘭邊境農村普熱沃多夫(Przewodów),造成兩人死亡,波蘭在第一時間要求依《北大西洋公約》第四條規定與盟國協商,各界憂慮北約是否啟動共同防衛機制,導致歐洲戰情大幅升溫,不過在美國、北約相繼出面指稱飛彈來自烏克蘭後,戰爭升級的憂慮又逐漸平復下去,但同一時間也有疑點升起。 Read More
北約組織於10月17日展開「例行性」核武演習,共有14國參與,動員60多種不同類型的飛機,其中包括第四代和第五代戰鬥機、偵察機和加油機等,還有B-52遠程轟炸機由美國北達科他州的空軍基地起飛參與演習。這次演習將進行到 10 月 30 日止,根據北約發布的正式聲明,演習早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便已規劃。 Read More
9月30日俄羅斯舉行盛大儀式,正式宣佈兼併烏克蘭東部及南部盧甘斯克(Luhansk)、頓內茨克(Donetsk)、札波羅熱(Zaporizhzhia)和赫松(Kherson)四州,總面積約為十萬平方公里。隔日俄軍卻撤離烏克蘭東部重鎮利曼(Lyman),避免遭到烏軍包圍。 Read More
《政客雜誌》週二(9 月 27 日)的一篇分析報導指出,三十年前的巴爾幹戰爭曝露出西歐國家欠缺應對本土衝突的弱點,三十年過後,烏克蘭戰爭又將同樣的問題呈現在世人眼前。亦即德法呼籲歐洲自強,但實際卻仍仰賴美英軍力維護民主自由。 Read More
路透社引述三名消息人士指出,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初,俄羅斯特使柯札克(Dmitry Kozak) 告訴總統蒲亭,已經和烏克蘭達成一項臨時協議,可確保烏克蘭不加入北約組織。消息人士說,柯札克相信這項協議消除大部分俄羅斯佔領烏克蘭的必要,但這項協議為蒲亭所拒絕。 Read More
隨著烏克蘭戰爭愈演愈烈,歐洲的俄羅斯留學生也面臨愈來愈嚴苛的環境,一方面要面對歐洲人看待俄羅斯的異樣眼光,另一方面還要應付來自俄羅斯政府的壓力。哥本哈根大學的俄羅斯僑民研究專家蘇斯洛夫表示,任何學術歧視都會導致反效果,也很可能正中俄羅斯下懷,因為「俄羅斯人受到歧視」一直是克里姆林宮的重要宣傳內容。 Read More
上週新發布紀錄片《總統,歐洲,與戰爭》(Un Président, l'Europe et la guerre)的片段,導演拉嘉許(Guy Lagache)透過這部影片揭露法國外交如何在艾里賽宮內部一小群人之間做成,而在影片所揭露的範圍內(亦即馬克宏試圖斡旋消解俄烏戰爭危機),這種運作模式顯然徹底失敗。 Read More
歐盟成員國達成共識,接受烏克蘭為歐盟成員候選國。歐盟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表示,「烏克蘭人民屬於歐洲大家庭,烏克蘭的未來與歐洲在一起」。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稱此為「歷史性的一刻」,雖然此後可能還有十幾年漫長的談判磋商期,烏克蘭才能成為歐盟正式成員國。 Read More
路透社報導,英國新任陸軍總參謀長桑德斯(Patrick Sanders)對陸軍講話時指出,他是「1941 年以來,第一個在與歐陸強權發生地面戰爭陰影下接掌陸軍指揮的總參謀長」。他並且說,英國陸軍的核心目標是保衛英國,而烏克蘭戰爭顯示,這一點必須透過贏得地面戰爭而獲致。 Read More
西方國家期望透過經濟制裁削弱俄羅斯的戰爭能力,俄羅斯則操弄能源供應以製造反向壓力,歐盟版《政客雜誌》的一篇聯合分析文章稱此為「俄羅斯對歐盟能源宣戰」,歐洲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 think tank)分析師塔亞皮特拉(Simone Tagliapietra)也形容這是一種「能源勒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