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五(10 月 4 日),美國華府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DD)釋出報告,指出北京犯台的意圖,可能不是直接使用軍事力量,而是透過經濟、網路戰,來迫使台灣投降。 Read More
德國在太陽能科技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卻被中國搶走了市場,這是因為中國的規模經濟壓低太陽能板的成本,且政府補貼又導致歐洲廠商缺乏競爭力。目前歐盟的太陽能板有近 97% 是進口的,而且大部分是中國製造。 Read More
美國總統拜登突然退出競選,目前看來最有可能代表民主黨的是現任副總統賀錦麗,不過德國籍的歐洲央行執委會成員施納貝爾(Isabel Schnabel)今年 2 月曾在一個私人聚會場合表示,賀錦麗不可能勝選,民主黨的初選過程是失敗的。她並且說,她甚至於不認識賀錦麗,因為賀錦麗「沒有存在感」。 Read More
國民黨召委柯志恩預計明(10)日排審《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意圖放寬核電廠延役期限。台灣公民陣線、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等民間團體今(9)日共同召開記者會,批評此舉是為核電開後門解套,不尊重核安管制專業且刻意迴避外界對於核安的疑慮,並預告將召集民眾於立法院旁集會抗議。 Read More
俄羅斯向烏克蘭的能源基礎設施發射大量飛彈和無人機,導致烏克蘭多個城市電力供應中斷,烏克蘭境內最大的第聶伯羅河(Dnipro)大壩也遭攻擊而損壞。另一方面,英國《金融時報》引述三位不便透露姓名人士的消息指出,華府方面憂心俄羅斯煉油廠遭攻擊會推高原油價格並招致報復,已向烏克蘭安全局和烏克蘭軍事情報局要求停止這些攻擊。 Read More
聯合國氣候峰會 COP28 即將於 12 月 12 日落幕,但 9 日各國在會議上就淘汰化石燃料的最終協議發生衝突,可能危及過去 30 年來全球氣候暖化談判已取得的成果。最驚人的是 OPEC 直接介入,致函 OPEC 全部 13 個成員國及以俄羅斯為首的其他 10 個國家拒絕在峰會的最終協議中提及化石燃料。 Read More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訪澳期間,10 月 8 日在墨爾本與澳洲貿易部長法瑞爾、氣候變遷暨能源部長波溫、資源部長金恩進行了「日澳經濟部長級對話」。就致力於確保液化天然氣的穩定供應以及改善脫碳產業的投資環境達成共識。 Read More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歐盟力求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現在歐盟打算將各國聯合採購平台 Aggregate EU 永久化,但本月稍早《Politico》披露一則消息指出,這個平台可能容許採購俄羅斯天然氣,這顛覆了平台建構的基本構想。 Read More
《產經新聞》18 日透過採訪多位與會者,得知國際能源總署(IEA)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4 月 15~16 日在日本北海道札幌舉行的 G7 氣候、能源和環境的部長級會議上,對於再生能源技術和重要礦產資源依賴中國的風險提出警告。國際機構的代表點名特定國家做出發言是非常罕見的。透過具體品項和數據進行說明,並敦促 G7 各國採取強化供應鏈等措施。 Read More
由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北溪管線破壞事件,可能是親烏分子所為,不過沒有證據顯示受到烏克蘭政府授意,德國檢方的調查則鎖定疑似烏克蘭背景並使用假護照的六人,但不排除這些跟烏克蘭的關聯是刻意掩人耳目的可能。俄羅斯總統蒲亭,駁斥西方關於「親烏團體」破壞的說法,稱這些「傳屬胡說八道」,並強調北溪管線破壞事件是「國家層級」作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