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衛隊

抗衡中國軍事、經濟擴張 日本自衛隊擴大支援無軍隊的太平洋島國

日本政府在 3 月 25 日確定自衛隊對太平洋島國的能力建設支援行動對象,將會納入沒有自己軍隊而只有海岸巡防隊的國家。此舉旨在加強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合作,以對抗中國在此區域的軍事、經濟方面的影響力擴張。日本政府計劃最快從今年度就會著手提供具體支援。 Read More

1 year ago

日本自衛隊設新據點「石垣駐屯地」補上防衛「空白地帶」 僅距台灣227公里

日本防衛省 16 日在沖繩縣石垣市的石垣島上,為陸上自衛隊開設了新據點「石垣駐屯地」。以往石垣島等西南群島地區被稱作是陸上自衛隊的「空白地帶」,這次的部署可以協助解除這種狀況,預計也能加強此區域的災害派遣能力。然而,沖縄縣知事玉城丹尼並不歡迎自衛隊的增設,也有人擔心這可能對日本今後的防衛力整備計劃產生影響。 Read More

1 year ago

為確保反擊能力開發長程飛彈 日本同步研發10多種高超音速等飛彈

日本防衛省為保有「反擊能力」,正在研擬一項長程飛彈的開發計畫,主要內容是在同時進行 10 多種類型的飛彈開發。目標在 2028 年度部署高超音速飛彈,以及在 2030 年度部署用於島嶼防禦的高速滑翔飛彈。日本政府也正與美國協商購買戰斧巡弋飛彈補強反擊能力。並在 2027 年將防衛費用提升到今年 GDP 的 2%。 Read More

1 year ago

因應北韓一再飛彈試射 日本防衛省擬將自衛隊設施整建為居民緊急避難所

《產經新聞》23 日報導透過多位政府官員表示,日本防衛省正在研擬整建遭受他國飛彈攻擊時能保護國民的緊急避難所。在未來五年加強防衛能力的發展計劃中,要新建或重建的自衛隊設施,設計成可以給當地居民的地下避難所。由於北韓一再發射彈道飛彈,日本正急於確保全國各地能有足夠的地下掩體(防空洞)。 Read More

1 year ago

日本今舉行安倍國葬儀式 岸田文雄與賀錦麗共同譴責中國在台海挑釁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內閣今天下午為安倍晉三舉辦國葬。日媒報導,各國代表獻花時唱名「台灣」,周學佑對此表示,獻花儀節由日本政府規劃決定,尊重主辦單位安排,中國沒有理由對台日基本人情義理做出任何的抗議。賀錦麗與岸田文雄共同譴責中國在台灣海峽的行徑。外交部表示,紀念安倍最好方法,就是民主國家更加團結,捍衛共同珍惜的價值。 Read More

2 years ago

俄烏開戰後網路攻擊風險大增 日本重組擴充網路防衛隊確保優勢

日本防衛省 17 日重新編制了負責防護網路攻擊的「網路防衛隊」,並在防衛省舉行司令旗授旗儀式。這支部隊集中了原本分散在陸海空自衛隊的共同部隊,編制再擴充約 1.3 倍共 540 人。由於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等原因造成全球受到網路攻擊的風險大增,日本防衛省企圖從根本強化網路防衛的陣勢。 Read More

2 years ago

因應中國威脅 日本國防預算史上最高 2022年達5.4兆日幣

岸田文雄內閣於 2021 年 12 月 24 日通過史上最高的財政預算 107 兆日圓(約 26 兆 4800 億台幣),這是日本連續 10 年財政預算創新高。財政預算中,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國防預算達 5.4 兆日圓 (約1.33兆台幣),連續八年創下新紀錄,比去年多出 500 億。此舉延續了安倍晉三、菅義偉維護日本自身及周邊安全的政策,以期在日本海以及印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制衡中國、北韓、俄羅斯。 Read More

2 years ago

安倍再談「台灣有事」 外交部:中國併吞台灣的野心從來沒停過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 1 日曾說「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日美同盟有事,7 日再度上電視談到「台灣有事」意涵,言及 80 年前的珍珠港事件是日本誤判世界潮流,盼其他國家勿重蹈覆轍。外交部今天表示,中國併吞台灣的野心,從來沒有停過,台灣除了堅定捍衛自由民主外,也會持續跟日本、美國等民主夥伴深化合作,維護台海和平穩定。 Read More

2 years ago

若「台灣有事」 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辯論中國侵台議題

日本記者俱樂部和自民黨青年局、女性局分別在在 18 日和 20 日舉辦了自民黨總裁選舉 4 位候選人的公開辯論會。主題除了中國軍事侵略台灣的「台灣有事」以外,還有修憲、皇位繼承以及外交國防等關乎於國家根基的價值觀與政策。 Read More

3 years ago

日副相:中國若犯台 美日應一同防衛台灣

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於 7 月 5 日的演講中表示,中國如果侵犯台灣的話,日本政府將認定這是安全保障相關法所規定的「存亡危機事態」,有可能行使受限的集體自衛權,因此美國、日本一定要一同防衛台灣。學者分析,台灣處第一島鏈關鍵位置,若成破口不只影響全球戰略平衡,日本能源經貿交通線將遭截斷,因此日本已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 Read More

3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