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

【潘柏廷】「獨裁統治者崩殂」到「前國家元首逝世」

近日,李登輝溘然長逝的消息釋出後,引發臺灣社會各界震撼。臺灣的「總統逝世」,李登輝並非第一人,其實「總統逝世」始為蔣介石,後為蔣經國到今日李登輝,只是,同樣是「總統逝世」,三人逝世後的現象卻有所不同,或許,吾人可以從歷史脈絡中,可以看到一些蛛絲馬跡。 Read More

4 years ago

41年前的「與敵共舞」— 國民黨與台灣人合力促成《台灣關係法》的一段歷史

有關《台灣關係法》立法過程中,有鮮為人知的兩股不同陣營 — 中國國民黨和在美台灣人 — 的貢獻事跡,在近幾年才陸續有相關人士揭露。筆者僅就所知,回顧這「敵對」兩陣營的個別貢獻與讀者分享。這就是本文想談的:在《台灣關係法》的美國國會立法過程中,國民黨相關的工商企業界「六人小組」和帶有台獨背景色彩的「六個台美人」的故事。 Read More

5 years ago

政大蔣介石銅像遭貼:「不義遺址」封條

日(1)前,政治大學的蔣介石銅像,遭同學貼「不義遺址與歷史現場」的封條,公投護台灣聯盟副執行長甘知沂對此行動發表聲明說,希望聲援先前因為鋸斷蔣介石銅像之「馬腳」的同學,呼籲各界關注轉型正義。 Read More

5 years ago

反思「至上」 中正紀念堂「看見人權」

「至上˙中正-當代人權影像展」20日起在中正紀念堂出,精選8位國內外紀錄片導演及當代藝術家之紀錄片及錄像藝術作品。文化部表示,邀請大家透過影像,反思關於人權的種種思辨。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表示,紀念堂以其空間的特殊性與歷史性,隨著時代變遷與民主發展,現在已是國際觀光景點,更是一個多元文化藝術場域,而在這個場域,仍然持續著有關威權、正義、真相的討論與思辨。 策展人林木材解釋策展理念說:以「人權」與「威權象徵/建築」為核心發想;在此脈絡中,下與上作為一種空間相對詞,「之下」指的是一種被迫或不得不的接受與被影響,但「至上」則表示一種尊崇,也隱含著服從與拒絕反思的心態。 林木材表示,展名「至上‧中正」,除了是展覽空間上的客觀描述,同時也暗喻著,在尚未完全去威權化的臺灣社會中,威權遺緒殘留並持續隱藏在各處,有許多人仍深受獨裁政權的歷史經驗所纏縛,選擇繼續尊崇威權者。 另一策展人黃香凝指出,本展精選國內外8位紀錄片導演及當代藝術家影像作品,國內有鍾權、雪克及葉廷皓3位知名當代藝術家,包括鍾權的「一中」,透過左右倒反的鏡面影像,暗喻兩岸間複雜的政治關係; 「國際歌」作品照片 (圖/文化部提供 moc.gov.tw) 雪克的「隱沒帶-我們的組曲」,是與台北市立復興高中19屆戲劇班共同創作,利用依然存在於臺灣校園的軍歌表演,重新詮釋屬於他們時代與文化認同的歌曲,再現台灣文化與教育的構成現貌; 葉廷皓的「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段被刪」,則利用電腦動畫的動態模擬產生材質錯置,將過去領袖的肖像轉化為荒謬與諧仿的圖像,並用以辯證現今扁平趨近於單一文化現象。 國外則有朱拉亞農.西里彭 Chulayarnnon Siriphol (泰國)的「Planking」(仆街)及「The Internationale」(國際歌),透過將個人置入社會、在寫實與超現實中擺渡,讓其作品展現戲謔的調性;費南多.珊雀斯.卡斯蒂羅Fernando Sánchez Castillo(西班牙)的「Rich Cat Dies of… Read More

5 years ago

彭明敏、宗像隆幸再相見!「彭明敏出逃」五十週年紀念

在「彭明敏出逃事件」五十週年紀念前夕,由「台灣之友會」會長、國策顧問黃崑虎促成,宗像隆幸來台與彭明敏教授相見。藉由這次餐敘會面,宗像隆幸向彭明敏提出是否可公開當年兩人往來的書信資料,在得到彭明敏首肯之後,宗像隆幸夫婦表示將盡快將資料整理出版。 Read More

5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