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歐洲的經貿政策與一條德國格言為基礎:以商促變(Wandel durch Handel),也就是相信極權政體(如俄羅斯和中國)與西方國家有密切經貿往來之後,將會逐漸發展成更自由開放的政經體系,也就是相信擁有 IKEA 和 Starbucks 的國家,比較不可能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或建立集中營。 Read More
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不斷有消息指稱俄羅斯違反戰爭規則,蓄意攻擊平民,媒體更報導俄羅斯使用集束炸彈和真空彈等大規模殺傷武器。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和來訪的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在華沙舉行聯合記者會,他發言譴責俄羅斯,指稱「俄羅斯人顯然在烏克蘭犯下戰爭罪行」。 Read More
美國全面禁止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之後,歐盟執委會也於上週四(3 月 8 日)提出歐盟版的能源應對策略,名為「重振歐盟」(REPowerEU)。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表示,俄羅斯是「威脅我們的供應商」,因此歐盟必須迅速採取行動,設法獨立於俄羅斯的石油、燃煤和天然氣之外。 Read More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多次請求北約設立烏克蘭禁航區(no-fly zone),也屢次被拒絕。在此之前禁航區不為一般社會大眾所熟知,設立禁航區代表必須與武力維繫該空域,不僅需要監測,還需要攔截敵機,壓制敵機離開,最壞的情況下必須開火擊落敵機,這會導致戰事升級,反而造成反效果。 Read More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接受歐洲《政治雜誌》訪問時表示,俄羅斯總統蒲亭的軍事野心昭然若揭,若他能順利拿下烏克蘭,勢必往波羅的海推進。 Read More
隨著烏克蘭戰火延燒,檢討現況的言論逐漸浮現。週三(3 月 9 日)歐盟版《政治雜誌》的一篇報導指出,長久以來西方國家對波蘭及波羅的海三國就俄羅斯提出的政治警告掉以輕心,總認為這些國家對俄羅斯過度敏感,這種輕率態度造成當前烏克蘭戰爭的苦果。 Read More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讓與烏克蘭同為北約組織外緣國家的芬蘭和瑞典大為警覺。芬蘭總理馬林(Sanna Marin)和瑞典總安德森(Magdalena Andersson)召開聯合記者會,表示兩國將進一步加強安全合作,但並未就加入北約組織一事做出承諾。 Read More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行動進入第二週,雙方於上週四(3 月 3 日)在白俄羅斯展開第二輪和平談判,但除了建立人道走廊,雙方沒有達成共識。 Read More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上個(2)月 27 日在富士電視台節目「日曜報道 THE PRIME」上發表對俄烏局勢的看法,在節目中也提到北約有部份成員國採「共有核武器」的政策:在自己國家存放部署美國的核武,並自行去投放。雖然日本有非核三原則(1967 年宣布的防衛政策,即不擁有、不生產、不引進核武),但安倍認為不該將討論如何守護世界視為禁忌。此番言論一出,立即引起日本政壇一陣波瀾。 Read More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而統一了歐洲的立場:德國一改二戰後的國防外交政策,開始向衝突地區提供攻擊性武器,永久中立的瑞士也加入反俄行列。瑞士採取的措施包括加入歐盟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禁止跟瑞士有聯繫的俄羅斯高層人士入境瑞士,也對俄羅斯航空器關閉瑞士領空。美國媒體報導,這些措施不只具有高度象徵意義,也有實質作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