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台灣燈會於高雄登場,為呼應「聚光台灣 高雄發光」的燈會主題,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邀請德國柏林藝術團隊 TAPE THAT,以特殊的蓄光膠帶包裹高雄輕軌列車,為今年的台灣燈會打造移動花燈。紀錄片導演李惠仁表示,此次設計讓搭乘輕軌的民眾可以看到外面的地方,只剩下駕駛艙的窗戶,或許當初使用網點印刷,車裡的人就不會有這種困擾,除非設計者是故意讓車內乘客有一種置身燈籠裡的壓迫感。
TAPE THAT 由六名藝術家組成,2019 年他們首次訪台,曾在台北推出「聚膠行動」特展。此次共四名藝術家造訪南台灣,除把高雄輕軌列車改造為移動式花燈外,也於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推出「聚膠行動#TapeArt 2.0@KAOHSIUNG」特展。
台灣「瘋設計」團隊此次和 TAPE THAT 共同策展。瘋設計總經理張慧菁表示,過去 TAPE THAT 曾以膠帶結合建築等大型物件,所以包裹高雄輕軌列車,體積問題不會是最大的挑戰。
張慧菁表示,如何運用膠帶,讓列車在行駛及靜態下擁有不一樣且特殊的視覺效果,才是最大的課題。為倡導環保議題,團隊使用的是能吸收陽光的蓄光膠帶,夜間會發亮,白天會反光,貼在列車上,不論是因應列車移動、靜止或是時間不同,看起來都會不一樣。
張慧菁指出,當初為了要確定使用的膠帶材質,團隊歷經半年遠距溝通、反覆測試,看不同款的膠帶在太陽下會否褪色等,所幸高雄太陽即使在冬天還是很大,讓方案一切可行。
「聚膠行動#TapeArt 2.0@KAOHSIUNG」特則大玩空間錯視感,張慧菁形容,就是用膠帶「欺騙眼睛」,相較 2019 年於台灣展出的「聚膠行動」特展,這次 TAPE THAT 作品更成熟,也添加更多如雕塑等複合媒材。
紀錄片導演李惠仁於 2/2(三)白天初次搭乘高雄輕軌,體驗完畢後於臉書提出疑問「雖然有絢麗的貼膜,但是,乘客坐沒兩站就紛紛抱怨下車,請問:為什麼?」,言下之意,車廂裡面的乘客,看不到外面的風景。文末則指出有一種技術叫「#網點印刷」,並 tag 高雄捷運局,此舉引發眾多網友在留言區討論。
李惠仁觀察,此次設計讓搭乘輕軌的民眾可以看到外面的地方,只剩下駕駛艙的窗戶,或許當初使用網點印刷,車裡的人就不會有這種困擾。除非,設計者是故意讓車內乘客有一種置身燈籠裡的壓迫感。
對於李惠仁的批評,有許多持反對意見的網友表示,期間限定輕軌專車只有一台(或少數幾台),結果就拿這台專車來「批評看不到市景」未免太過苛責且抹煞主辦單位與規劃者的用心。反問李惠仁:「是否可以先了解高雄在地正在發生的狀況再來批評?」
也有網友指出:「網點太密確實會影響欣賞車外風景的視線,對城市輕軌而言,是有點遺憾,有改進空間。如果是外地來的遊客希望欣賞沿途的城市風景,難免會有怨言,本地人應該以體諒的心情看待。而下車的人數多寡要看是在哪一站,也要考量是去程或回程,以惠仁導演所說的凱旋站,因為是捷運與輕軌的轉駁站,若是往駁二的去程班次,會是上車的人多,反之則是下車人多,而像夢時代站、真愛碼頭站(流行音樂中心)、駁二等等的情況也是如此」。
另外,不乏網友帶著情緒留言:「沒被高雄太陽烤過?洗勒烤逆?」、「自己犯蠢沒關係,只要大喊1450塔綠班網軍出征我就行」、「你到底想表達什麼?台北假貴族下鄉出巡嗎?」 、「下車的是我啦,我討厭跟聞起來不好聞的人搭車,原來是你啊」 ……等等。
針對這些留言,李惠仁回應:「一個公共藝術合適與否的討論,有這麼多人參與討論,真的很棒。可惜,許多人不看最初的留言討論,反而選擇性的用大量情緒話語進行洗版。不過,我不會因此刪留言的,因為,這些理性與非理性的字句,都值得留存。但是,也請另外開版造謠說我刪留言、暗藏禍心…還 tag 我的朋友,請自重,請斟酌自己的非理性言論。但請放心,只要不涉人身攻擊、不造謠抹黑,我不會把不理性的朋友當成黃土條之前對我無中生有,而控告的。大家加油!」。
從是否可以看到窗外的使用者友善角度來討論公共藝術之外,李惠仁的留言串中,還有許多情緒化留言,引發公共藝術在社群媒體中是否有理性討論空間,以及許多人頭帳號留言現象,值得進一步深思。
參考資料:
2022/02/03 臉書 李惠仁:高雄輕軌初體驗
2022/02/04 中央社 德國膠帶藝術家巧手 高雄輕軌列車變身移動花燈
新聞回顧:
2021/02/23 報呱 李惠仁推新作紀錄片「上學去」 點出高等教育私校亂象
2021/06/07 報呱 【人物專訪】李惠仁:Missing 的那一槍
2021/08/23 報呱 保留城市記憶 高雄舊車站化身為「高雄願景館」
2021/11/24 報呱 為何國民黨沒資格反萊豬?李惠仁爆秘密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