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8)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李筱峰,於臺灣圖書館主講「台灣的地名與台灣殖民統治史」,李筱峰開場提到,汪明輝教授講戰後遭中國國民黨殺害的樂信瓦旦,其名字改變,道盡原住民被殖民統治史。李筱峰感嘆,從人名改變看到台灣地名亦是如此,也是一部殖民統治史。
李筱峰首先表示,地名背後一定有人的活動形成。台灣歷史從南島語族談起,李筱峰提到,其實南島語族佔現今一半台灣的地名,以蘭陽平原而言,現今宜蘭羅東叫「老懂」、羅東和三星的橋叫「歪仔歪橋」,都為噶瑪蘭族的語言,現今北投、士林、 唭哩岸、艋舺、八里等都是平埔語言。
在南島語族的新天地後,李筱峰強調,不論是荷蘭、西班牙、日本的異族,還是血緣接近的鄭氏政權、滿清政權和中國國民黨政權,都是殖民統治。在荷西時期,北部的富貴角、三貂角(西語:聖地牙哥)都是如此,現今的地名包含紅毛港、紅毛田、曾文溪等都為荷蘭有關地名,而三貂角、野柳則是與西班牙有關。「王田」亦為荷蘭統治下留下來的地名。到鄭氏政權統治台灣,將王田改官佃,轉音為「官田」,鄭成功的部隊駐紮各地開墾形成新地名,現今台南、高雄留下來有關「營」、「鎮」、「協」、「昌」等地名。
李筱峰認為, 滿清殖民統治是拓殖型殖民地,在大量的閩粵來台開墾與滿清政府運作下,形成 16 種類型的地名:
李筱峰歸納日本殖民統治產生的地名,包含:
到了中國國民黨政權殖民統治,李筱峰則看到中國國民黨所設立的新地名,有 6 項特色:
在講座最後,李筱峰透過以台北市街看日本到中國國民黨殖民政權的標記,從日本時代「町」改成「中山、中正、仁愛」、明治橋變成中正橋,到了民進黨執政後地名本土化、在地化(吳鳳鄉到阿里山鄉、三民鄉到那瑪夏鄉、介壽路到凱達格蘭大道),其實正是看見歷史的軌跡。
在與民眾討論的環節,有一位民眾提問,現今只針對修改中國國民黨的道路名稱,其他殖民統治者留下來的道路是否也該修改,李筱峰認為,道路的改名是交由當地人決定,並認為讓地名留下來告訴人們殖民統治者所留下來的歷史遺跡,現今必須透過教育告訴更多人殖民統治的歷史。
李筱峰最後表示, 自己在 1985 年受邀到西雅圖大學,遇到一位美國中學生與他聊西雅圖地名的歷史淵源,令李筱峰非常驚訝,那位中學生表示那是小學教育教導的,李筱峰感嘆那時候臺灣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土地淵源,是後來推廣本土教育下現今的臺灣才有一定的成果,最後李筱峰強調,透過認識土地歷史才能認識自己,因為沒有土地的歷史就沒有土地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