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結局未有分曉,川普陣營仍透過訴訟試圖扭轉敗局,而各國領袖卻已紛紛向拜登發出賀電,拜登陣營也傳出已在籌組執政團隊。國際關係研究專家何澄輝擔憂,拜登團隊外交國安幕僚人選多來自歐巴馬時期的華府智庫「建制派」,這些菁英在面對中國非常規戰爭與「碰瓷」策略時,如何避免戰略決策上的「猶豫」、做出快速決斷,將是拜登團隊的最大考驗。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週三(18)舉辦「今夜趣政治」講座,邀請兩位資深國際關係研究者宋承恩(島國前進智庫國家論述組召集人)與何澄輝(國際戰略資深研究員),分析拜登入主白宮對美國未來的影響,以及民主黨政府是否能延續川普政府強硬的對中政策、深化印太戰略等議題。
何澄輝指出,川普與拜登的選戰,不只是兩個候選人或兩個政黨之間的競爭,更是「兩個美國想像」的競爭。何澄輝比較兩黨的政策後發現,雙方不只在稅率、能源、移民、防疫等議題意見分裂,國際事務(國防、安全、國際經貿)上的政見更加針鋒相對:拜登陣營強調維持「多邊體系」;而川普陣營提倡以「多個雙邊」取代「一個多邊」。
何澄輝也表示,外界雖質疑拜登過去的「親中」立場,但在分析拜登陣營可能出馬的外交國安的50多名人選後發現,拜登的國防外交幕僚也不乏有「鷹派」與「鴿鷹雙棲派」。由於這些幕僚將是影響未來美國國安外交的方向,何澄輝也透露出幾點隱憂。
首先,拜登政權的外交國安名單幾乎屬於「建制派」,可能受限於政治包袱而無法像川普團隊一般「大破大立」。無論是呼聲很高的國防部長人選佛洛諾伊(Michèle Flournoy)還是擔任過拜登副國務卿的布林肯(Antony John Blinken)等人,大多是過去長期在華府智庫,或是外交相關單位任職過的歐巴馬老班底。這些「建制派」人馬能否不受制於體制的保守性,善加利用過去外交工作累積的人脈與經驗,將是影響未來美國外交政策的關鍵。
第二,何澄輝指出,拜登外交國安團隊內部「立場分歧」,反而可能造成戰略上的「決策猶豫」。何澄輝分析,拜登外交國安名單裏頭有「鷹派」、「鴿派」與「鷹鴿雙棲」等三派,而當決策團隊立場分歧,可能會在關鍵時點上無法迅速作出決斷,而造成戰略上的真空。
何澄輝受訪時補充,這些建制菁英當然有專業、嫻熟相關事務的優點,但由於都是華府智庫圈或是學院派出身,「但囿於環境與體制訓練,恐有太過『制式』的隱憂」。面對中國非常規的「碰瓷」策略,甚至是流氓手段,美方決策過程若遲緩不定,沒有表現出明確的立場與果斷的決斷,這種「態度的模糊,極容易變相地鼓勵中國的擴張主義冒險行為。」
何澄輝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就舉例,今年二月美國「笹川和平基金會」(The 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的兵棋推演中,美方就曾為「東沙是否屬於《台灣關係法》應捍衛的一部份」而辯論中,最後致使中國解放軍佔領東沙群島。
何澄輝也懷疑,拜登政權是否有意識要維持美國的世界強權,並擔起相應的責任。他指出,二戰後的美國實際上就是個「巨人」(Niall Ferguson語)相當忌諱被貼上「帝國」的標籤。蘇聯解體後,美國這個單極體系又經歷 2008 年金融海嘯,美國這個「巨人」(Niall Ferguson語)難免顯出頹勢。拜登的競選口號之一是「重建美好」(Build Back Better),但是要拜登所想像的過去的美好,是美國作為世界性帝國的美好?還是一個孤立主義的美國的美好?這個難題仍有待世人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