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6)日由台灣安保協會、台灣綜合政策協進會與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辦的「看看烏克蘭 想想台灣——2022 國際地緣政治與台灣安全」座談會在台灣國際會館舉行。
在烏俄戰爭之際,本次論壇邀請多位專家與會,第二場座談以〈烏俄軍事動員與資訊戰〉為題,由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長詹文碩主持,黑熊學院共同發起人、戰略研究者何澄輝與《阿共打來怎麼辦》共同作者陳柏宏主講,兩位講者不只剖析烏克蘭應敵的出色之處,也以烏克蘭經驗為鑑,延伸至台灣國防改革的建議。
何澄輝表示,俄烏戰爭至今已逾一個月,當初沒人料到會變成一場長期戰爭,烏克蘭的各種措施都值得台灣參考;並從此次的「衝突背景」、「戰場與戰況分析」、「烏克蘭近年的防務改革與全民防衛體系建立」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
何澄輝表示,從歷史背景來看,烏克蘭與俄羅斯、白俄羅斯同屬東斯拉夫民族,並且曾是前蘇聯與華沙公約組織最重要的加盟國之一,本次衝突的導火線:盧甘斯克、頓涅茨克(頓巴斯地區)是 1922 年才劃入烏克蘭領土,克里米亞更是晚在 1954 年才被烏克蘭統治,因此俄羅斯一直認為有著主權爭議。
烏克蘭除了農、礦產與地理條件優越之外,其軍工產業也相當優秀,在前蘇聯時期就被建設為軍工重鎮,著名的南方設計局、南方機械製造廠都是前蘇聯重要的軍工航太機構,並且具有數個指標性的軍工建設,包括全球最大運輸機 AN-225、中共曾試圖染指的航空發動機公司馬達西奇、前蘇聯唯一具有航母建造能力的黑海造船廠(也是中共第一艘航母遼寧號的產地),並且曾有過一千九百顆核彈彈頭、一千七百顆洲際彈道飛彈。
烏克蘭尋求加入北約是這次戰爭的主因之一;但其實在華沙公約組織解體後,許多前加盟國(包括波羅的海三國、波蘭)都紛紛加入北約,可見除了烏克蘭,許多前加盟國其實都對俄羅斯的威脅深感不安。
地理上,烏克蘭與俄羅斯大面積接壤,有著一千九百多公里的超長國界線,並且從基輔到莫斯科不到 900 公里,因此烏克蘭若加入北約,將造成俄羅斯不安,如果北約在烏克蘭佈署飛彈,將造成其巨大威脅,俄方就聲稱這如同古巴飛彈危機的翻版。
另外,歐洲進入東方的地勢呈漏斗狀,從東往西的路窄、從西往東的路寬,因而從西向東入侵較容易,因此俄羅斯一直想將烏東地區納入其統治以擴大其戰略縱深。
對於俄方的說法,何澄輝認為,烏克蘭的情勢與古巴飛彈危機有著明顯不同,首先,北約不是華沙那樣的進攻型組織,反而是一個集體安全組織;並且,烏克蘭尋求加入北約的理由正是俄羅斯對其造成的壓力;第三,北約有明文條款拒絕存在領土爭議的國家申請,烏克蘭因烏東及克里米亞的爭議本來就不能加入,因此北約東擴其實只是俄方的藉口,根本站不住腳。
何澄輝繼續表示,從戰場分析角度來看,在這個二月開戰對俄軍相當不利,因俄軍的傳統戰法是使用大規模裝甲部對進行閃電戰進行快速突破,但這個戰術的前提是有須要有適合裝甲部對前進的地形與地質。
從氣候資料來看,往年二月烏國全境平均溫度皆低於零度,地表堅硬、許多河川是冰封狀態,適合裝甲部隊前進;但今年卻是烏國少見的暖冬,整個二月只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在零度以下,提前融雪讓平原變成泥沼,因此裝甲部隊難以移動,俄軍只能選擇主要幹道與高速公路前進,移動路線變得非常狹窄,致使突擊困難;相對地,烏方也更容易提前佈署反坦克與狙擊小組,以此遏止俄軍進攻。
烏克蘭在 2014 年後進行一系列防務改革,首先是捨棄過往的紅軍風格,轉而效法北約與美國後,近年部隊風氣與文化都有所改變。何澄輝舉例,紅軍一直以來都有著嚴重的軍紀與酗酒問題,烏軍也繼承同樣陋習常在寒冬飲酒取暖,在防務改革後軍隊內一律禁酒,軍紀就有所改善。
何澄輝接著表示,烏克蘭國土防衛部隊的成立更是一個關鍵的改革,也非常值得台灣參考,所有通過心理評估的成年烏克蘭公民皆可簽約加入該部隊並於周末施訓,這個部隊的主要功能不是前線作戰,而是維持治安、反滲透、設立檢查哨等等支援性質的勤務;並且,因其組建理念為在地訓練、在地動員、在地作戰,國土防衛部隊都非常熟悉地形,以其顯著的在地優勢協助正規軍進行作戰,甚至進行敵後行動,在這次戰爭中發揮巨大功能。
何澄輝談到資訊戰的部份表示,此次烏克蘭官方大力宣傳,提醒民眾接收資訊皆應以官方為主,特別之處在於,烏克蘭強調即使是過去親烏克蘭本土的媒體或網路來源都要特別小心,因其也有可能自始就是俄方資訊作戰的一部份,以親烏克蘭立場博取信任後,在關鍵時刻才散播有利於敵人的消息或誤導輿論。
陳柏宏表示,這次烏俄戰爭說明了一件事,就是並不存在「首戰即終戰」,持久戰才是王道,笑到最後才是贏家。而且不只是烏克蘭,就連美軍參與過的戰爭都不存在「首戰即終戰」,即使在開戰初始就掌握戰場主導權,但後面的綏靖作戰(指戰後以軍事力量進行穩定地區局勢的行動)也都十分費時。
陳柏宏繼續表示,台灣國內存在大量失敗主義的政客,他們的言論看似站在道德至高點,自稱並未主張投降,只是為了不刺激對手;但陳柏宏表示,這些言論其實都在責難被攻擊方,就好像對方已經舉起拳頭,被攻擊方反射性阻擋卻被指責是刺激對手一樣。
陳柏宏接著表示,烏克蘭的行動說明,擁有抵抗的決心才是基礎,國際社會對烏克蘭的支持正因為其舉國上下的堅定決心。
談到國防改革,陳柏宏表示,近日討論的役期是否延長根本不是重點,而在於訓練的內容,他舉例說,剽悍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新兵訓練只需要 13 週,證明不是延長役期就有效。
陳柏宏繼續表示,「全民防衛」的概念是以「全民參與」為前題,涵蓋軍事性與非軍事性的社會動員,全民防衛其實不等於全民國防、也不等於後備教召,過去倡導的全民國防著重在社會與軍方的關係,以軍隊的社會溝通為主,包括軍隊的宣傳、形像建立,陳柏宏表示這些行動很好,但不是全民防衛的全部。
談到近期剛結束第一批的「史上最硬教召」,陳柏宏表示,其實教召還是只針對少部份服役過的人,其動員品質、能量與裝備都嚴重不足,而且戰時只能編裝成輕裝步兵,這就與全民參與理念不太一樣。國家安全應架構在全民參與國土防衛能力之下,沒有建立起全民參與的架構,就會影響民眾的信心。
至於如何進行全民防衛的改革,陳柏宏認為分為社會端與政府端,在社會端要讓公民進行分區、分類、分派任務,建立起每個公民的自我認知,讓公民知道一但戰事爆發應該採取什麼行動,依照公民的意願及能力與政府端銜接,才能迅速編裝形成戰力;至於政府端,則應該將公民依照行政區與生活區來劃分,讓公民在其熟悉的生活圈行動,並依其特殊能力進行分派任務,這樣就會比起每個人發一支槍進行戰鬥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