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府發言人陳智菡在 5 月 22 日質疑蔡英文總統「暗崁」防疫重要資訊,草菅人命。昨(31)日,台北市議員苗博雅質詢台北市衛生局此事,被台北市長柯文哲回覆「如果是陳智菡寫的,就請陳智菡回答」,陳智菡隨後在臉書提出兩項「證據」說明。不過,苗博雅認為,陳智菡的人證就是她自己,很高機率都是「聽說」。
有關陳智菡相關新聞回顧:北市府稱中央快篩尚未到貨 指揮中心:早與市府溝通確認分配
事件起因在於:台北市府發言人陳智菡在 5 月 22 日的臉書說到,當時記者問她「柯市長有沒有接到總統的防疫電話? 」她回應說到,沒有聽過柯市長提起蔡總統有致電關心北部疫情,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今年 4 月份疫情再起時,總統在官邸召集了防疫會議,邀集綠營首長,卻未邀集台北市長柯文哲與新北市長侯友宜,事後總統也沒有告知雙北,指揮中心內部早已評估疫情即將大規模爆發。
陳智菡說到,打不打電話不是重點,北市也不需要特別的關心或差別待遇,公平、一致即可,如果蔡總統真的視民如子,就不會把如此重要防疫資訊「暗崁」,草菅人命。被不公平對待、被拋下的不是柯文哲或侯友宜市長,而是數百萬的台灣人民。
苗博雅昨日在台北市議會質詢柯文哲,問柯文哲是否看過陳智菡 5 月 22 日發文,柯文哲回答:「沒看過」。苗博雅對此指出,陳智菡所說「蔡英文總統『暗崁』重要防疫資訊,草菅人命」是相當大的指控,因此苗博雅書面質詢台北市衛生局三個問題:
苗博雅表示衛生局並沒有針對這三點回答,因此在市議會直接問台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蔡英文總統是否曾隱匿重要防疫資訊」,黃世傑說到,不知道她隱匿甚麼?黃世傑強調,總統的對口不會是台北市衛生局,衛福部開會會通知他們。
苗博雅要求衛生局拿出證據,黃世傑猜測,陳智菡的意思是總統在官邸開會沒有邀請台北市,認為雙北地區是重災區,邀請雙北市長比較好。柯文哲說到,如果是陳智菡寫的,就請陳智菡回答,不關衛生局長的事情,苗博雅對此回覆,她給陳智菡一個星期內回答,用書面證據回覆苗博雅的質詢。
陳智菡隨而在昨晚以臉書回覆苗博雅,她提出兩項證據,第一個證據是,當時蔡英文總統在 4 月 6 日召開官邸防疫會議,就刻意略過當時確診數最多的雙北,只找綠營陳其邁、鄭文燦等縣市首長、前後任副總統以及陳時中指揮官、張上淳副校長、周志浩署長等人討論防疫事宜。會議上透露「covid-19 即將在台灣廣泛社區大流行」、中央即將要徵用快篩劑等相應作為,但這些資訊卻並未與其他未受邀縣市同步,甚至,當天陳時中指揮官在防疫記者會被問到時,還不敢正面回應,含含糊糊的要記者去問總統府。
陳智菡第二個證據則說到,根據她掌握到的資料,今年 4 到 5 月,指揮中心每周內部會議簡報「對國內疫情的總結與建議」中,已經評估台灣單日「死亡數可能新增數百例」、「低推估住院人數可達一天 1500 – 3000 人」、「建議加強口服抗病毒藥物的可近性,降低疾病嚴重度以及其他疾病超量死亡數」…等簡報內容。這些針對如何防止疫情擴散、如何降低死亡率的建議,或在 4 月 26 日總統視察指揮中心時面報、或於每周定期書面呈報予總統,但中央卻遲至 5 月下旬才願意放寬口服抗病毒藥物的給藥條件,導致許多人錯失了黃金醫治時間,連續幾日死亡數破百、居高不下。
陳智菡強調,苗博雅要是不相信,不妨直接去問問指揮中心,她所寫這些評估報告與建議內容是否為真?如是,為何這麼多防疫資訊不能公開、透明、一致地提供各地方?她說,她非常認同苗博雅在議場上、義正詞嚴飆出的那句金句誠實是跨越黨派的價值。她表示,也想問問超越藍綠的苗博雅,保護人民性命,算不算跨越黨派的核心價值?如果防疫還分藍綠不叫草菅人命,什麼才叫草菅人命?
苗博雅對此也回應說到,真的沒想到,竟然有一天,需要跟台北市政府發言人解釋「證據」是什麼意思,陳智菡的人證,就是他自己。但沒有提出任何親身見聞根據,很高機率只是「聽說」。
苗博雅提到,陳智菡的物證,是一句「根據我掌握到的資料」。但他並沒有實際提出任何資料,無法驗證真偽。「證人就是作者我自己聽說」和「無法公布的掌握資料」這兩者加起來,連寫一篇新聞都很勉強了,更不用說要指控國家元首隱匿疫情、草菅人命。反倒是,柯文哲市長和黃世傑衛生局長,都不知道被暗崁的資訊是什麼,只有陳智菡知道?到底是誰在暗崁什麼?
針對陳智菡口中的「防疫絕對不該分藍綠」,苗博雅認為,不需要每次道理講不清楚,就扯藍綠。政府發言人應該講事實,不該虛構,不該製造恐慌。台北市不需要虛構故事的發言人,這個立場應該是不分藍綠,苗博雅也提到自己最不能接受官員說謊、信口開河。她持續在追查的,勞動局長備詢說謊案,當事人就是民進黨籍。管你藍綠,官員講話不老實,她就追查到底。
苗博雅強調,事情很簡單:請提出「蔡英文總統隱匿防疫資訊,草菅人命」的人證、物證。陳智菡發言人的臉書言論,連柯市長都公開說沒在看,能否代表台北市政府立場?已然引起市民懷疑。給了一星期的時間,還是請用正式公文回覆,想好再出手,對歷史負責。
資料來源:陳智菡5月22日臉書 陳智菡5月31日臉書 苗博雅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