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審議最新挺台的「2022 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 S.4428),如無意外將於美國時間 14 日順利完成審議,並進行第一次表決。此次的台灣政策法內容涉及廣泛,包括台灣國際地位、美國軍事協助,更被視為 1979 年《台灣關係法》以來美國最力挺台灣的重要法案。
前情提要:白宮力阻參院表決「台灣政策法案」 緊抱戰略模糊不放
2022/09/15 更新: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表決最後結果以 17 : 5 通過支持「2022 台灣政策法案」
「台灣政策法案」是由民主黨參議院議員也是該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南提茲(Robert Menendez)提出,事實上,梅南提茲在今年 4 月快閃訪台,向蔡英文總統表達美國挺台消息;如今,台灣政策法案將於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進行審議,引起國際重視,也將使中台美關係產生重大的變化,而該法對於台灣重要的項目包含:
從內容上來看,即是提升台灣與美國接近「國與國」的關係,並明確指出提供台灣軍事融資、武器等軍事協助,來抵禦中國侵略。更重要的是,該法案還將授權白宮對大型中國金融公司實施制裁,以應對任何「在台灣或針對台灣升級的敵對行動」。台灣外交部早在 8 日即表示:「此彰顯美國國會對於提升台美關係是具有跨黨派的共識,以及共同的願景。」
支持這項法案的議員來自兩黨,共和黨眾議員蓋拉格(Mike Gallagher)表示,(通過)台灣政策法案是早就該做的事情,尤其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更為重要。蓋拉格強調:「在烏克蘭的威懾失敗例子讓我們知道,我們不能等到射擊開始後再向台灣提供關鍵武器。」
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專家莊宛樺(Jessica Drun)表示,對法案中「透過加強軍事合作和深化經濟關係,注重對台灣的實質性支持」的內容表示歡迎。但她也認為,象徵性的部分「可能弊大於利,特別是如果它們被(中國)視為美國現有對台政策的進一步『空洞化』」。
在上週與參議員開會討論該法案之前,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提到,該法案的部分條文將幫助台灣加強安全,但其他部分則令人擔憂。三位熟悉情況的人士表示,白宮擔心的是更具象徵意義的內容。
「立法中的一些條文將使我們能夠做更多的事情來支持台灣」一位美國官員提到。「我們也需要專注於有實際影響的方式支援台灣。這包括積極主動地解決向台灣提供援助時面臨的障礙。」
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國防政策專家塞耶茲(Eric Sayers)則認為,該法案將啟動一場辯論,討論美國如何利用制裁來阻止中國攻打台灣,或者如何應對衝突,大多數專家認為,這將比在烏克蘭問題上對俄羅斯實施的懲罰更加複雜。
「等到戰爭開始的時候就太晚了。財政部需要現在就開始做工作,以便在必要時有這些選擇」塞耶茲說。
不過,儘管美國挺台的態度到達歷史新高,來自中國和台灣內部的反對聲浪亦強烈阻撓法案被討論或甚至是通過。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提出警告:「一旦這個法案通過,將是對美中關係造成顛覆性的衝擊,同時也是對『台獨分離人士』傳遞錯誤的訊息。我們堅決反對。」
現任國民黨桃園市議員詹江村就在臉書表達他的不滿,他在11日臉書表示,「美國如果通過台灣政策法案,二岸勢必更為緊張。」認為民進黨政府都在刺激中國,讓中國有機會打台灣,他強調「我辛苦了一輩子,才開始有能力買雙手機,才有車子,可以天天叫外食。我真的不想被打回石器時代,我也不想成為烏克蘭的難民,每天睡沒有冷氣的帳篷。拜託台灣人不要再犯賤,我真的不想被統一。」
中國國台辦對於美國挺台則表達強烈不滿,該發言人朱鳳蓮回應說到:「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勢力干涉,美國國會議員炮製涉台議案,嚴重違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聯合三公報規定 ,我們堅決反對,民進黨當局不擇手段,拉攏美國國會議員,搞涉台議案,為其台獨圖謀不會得逞。」
據熟悉討論情況的人士說,參議員們將有機會在最後投票前對「台灣政策法案」的修正條文進行表決,但該法案中更實際的安全部分得到了廣泛的兩黨支持。
美國會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USCC)主席白嘉玲(Carolyn Bartholomew)表示,在國會裡對台灣有強大支持。「我認為沒有人願意做一些可能被視為削弱支持力道的事情」白嘉玲說。「如果有人提出一個被視為不強烈支持台灣的修正案,或者投票反對一個加強美國支持的修正案,這將向北京發出什麼訊息?」
該法案在通過參議院外交關係小組後仍需在參眾兩院進行表決。立法者也可以嘗試將其插入另一項大的立法中,如年度國防開支法案。
參考新聞來源:
2022/09/13 Financial Times US’s Taiwan security bill spurs debate on level of support for Taipei
The 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