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創造「光復香港」的思想基礎:《如水》雜誌專訪

2019 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持續至今,在中共祭出港版《國安法》後,不斷向香港民主派人士下手,香港民主自由摧毀殆盡,不過,這時候仍有海外香港人與關注香港未來的台灣人一起合辦《如水》雜誌,希望能透過《如水》雜誌能在海外建構出長期的思想運動,今(11)日,報呱專訪《如水》編委之一的江旻諺先生和我們一起談關於《如水》雜誌的創辦初衷、理念、側重議題與希望台灣人採取行動幫助香港。

香港相關新聞:中國人大全票通過修改香港選舉制度 林俊憲:已知結局,不如不投!

《如水》創辦初衷與理念

江旻諺直言說到,創辦《如水》雜誌主要是港版《國安法》對言論自由摧毀殆盡下,香港境內很難再有非常突破性的政治論述或文化論述在香港本地,以及具體來說可以出版的環境也消失。但是,也有一群海外的香港人,就是在編委會名單裡面看的海外香港人,包括現在在《如水》雜誌編委的周永康、梁繼平、黃台仰,張崑陽,以及擔任顧問的羅冠聰,他們希望:「在海外可以在建構出長期的思想運動」

江旻諺提到,目前海外港人的行動主要有二,其一是在國際議會遊說,希望這些國家能相繼對中國與香港官員採取制裁,其二則是經營同鄉會,協助當地的港人移民,或者是政治庇護的申請。

江旻諺提到,《如水》雜誌認為重要是在思想上,香港人在海外應該要創造出:「光復香港」的基礎,總有一天海外香港人還是想要回到香港。所以就希望藉由這個雜誌出版的這樣子的工作。江旻諺認為,其實也有點像台灣當時黨外時代在像《美麗島雜誌》,或者日治時期的《台灣青年》,以相似的概念面對中共政權,他們希望透過海外出版,可以凝聚香港在海外的社群,同時也藉由這些出版的討論來帶動香港本土目前被壓抑住的這一些政治思潮的進展。

江旻諺強調,《如水》雜誌的讀者群並非只有海外香港人,和過去海外台獨運動那個時代比較,現在的傳播媒介也很不一樣,不一定是透過紙本,也可能透過電子書,或者是直播的方式,其實還是可以接觸到香港境內的香港人。

《如水》側重議題

關於《如水》的側重議題,江旻諺直接表示:「屬於香港的東西,就是這本雜誌會設定的議題。」

《如水》1月號創刊號的〈創刊宣言〉。圖/經濟民主聯合提供、潘柏廷拍攝。

江旻諺說到,第一期創刊號,雖然是針對反送中運動的一些回顧,那並不是很單純回顧,也不是討論單一事件,而是比較概念式的討論,像是勇武派與和理非派的這樣子的衝突,還有團結的狀況,甚至有討論到,香港反送中運動裡面的一些精神創傷、運動創傷,以及這場運動看到非常堅韌的「民族認同」與「獨立建國」的想望,這些都浮現在這場運動中。他們從這幾個概念與面向去討論反送中運動,把它取名叫做「絆」,其實象徵的:海外編委與海外香港人社群,對於香港這個家園還是有很激烈的「羈絆」存在。

江旻諺強調,未來的主題並不會只限於反送中運動,也不一定只限於政治思潮的討論。其實,不管是對於香港歷史、文化、藝術、音樂、香港特別的社會議題、香港海外的國際社群以及正在發生的事情,只要是有具有屬於香港人或是香港在國際定位上面的公共性意義的話,只要在公共性存在,其實都會是這個雜誌討論的議題之一。

希望台灣人採取行動幫助香港:買雜誌、支持黃店、聲援運動

江旻諺笑著說:「買雜誌」。江旻諺也說到,挑起這現實的面相也是對於反送中運動後的延續。

江旻諺表示,在反送中運動的時候,常常會談到「黃色經濟圈」的概念,這概念是希望像是台灣在反對中資一樣,不希望被鎖進紅色供應鏈、紅色資本與紅色生活圈等牽制之內。對於香港來說,當然就是自主的建立一個經濟圈,這當然有些困難,但必須要長遠穩健地執行才有辦法,真正在物質層面上面脫離中國的操控控制,那有很多現在在台灣見到,譬如說香港人來開咖啡廳、茶餐廳,保護傘餐廳都是非常顯著的例子,其實就是某種香港黃色經濟圈的的呈現。

江旻諺也說,香港人融入各地,就是希望可以和中國共產黨絕緣。江旻諺就認為,《如水》雜誌出版在行銷、經銷也是會面臨到這樣子的問題,當然在財務上也是要長遠與穩健的規畫,所以如果這本雜誌銷售量在海外可以保持一個穩定的的效果的話,其實對於香港人會是一個最直接的支持,他們也可以在這個比較穩健的財務規劃上面,真正再去實踐,出更多思想上的突破,所以台灣人能夠做到什麼事情,其實就是支持雜誌。

關於最近的 47 位民主派人士被中共逮捕的事情,許多台灣人表示無奈的情緒,對此,江旻諺最後仍強調,不只買雜誌,去茶餐廳消費、到香港人開的店消費與持續參與這些撐港的活動,都是持續支持香港的方式,希望大家不要覺得這些事情沒有用,其實對抗極權就是要靠「鬥命長」這樣子的方式跟他鬥下去,要比中共政權活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