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與台灣安保協會今(4)日舉辦《本土政權二次完全執政二週年挑戰與展望》座談會,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就蔡英文政府執政兩週年以來,有關外交、內政、國防三大議題進行討論。在第三場次的內政主題,由台灣教授協會的陳俐甫副會長、台灣勞工陣線的孫友聯秘書長,以及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參與討論。
在中國威脅日漸升高的時空背景下,三位報告者雖分別從教育、勞工及經濟方面討論內政問題,但都不約而同地聚焦在中國因素,換言之,台灣如何從傳統威權統治的影響中脫離,回歸並強調台灣自己的價值,是推行各政策背後的核心關注。若政府、民間共同攜手,在內政方面加強建設,並落實台灣人的自我認同,長期而言,也能在外交上,讓國際看見台灣在中國打壓下所展現出的堅韌精神。
台灣教授協會陳俐甫副會長,基於長年在教育界耕耘的經驗,指出私校退場作為台灣近年常見的議題,但私校中的財產不應成為地方政府爭奪的重心,而應檢視這些財產是否回歸予教育,如此才不悖興學的初心。
再者,在疫情期間,教育界被迫在短時間內轉換為遠距教學的型態,挑戰了過往傳統的教育模式。遠距教學雖提供師生以科技輔助的方式學習,但未來的教育若仍以實體授課的原則,教育部是否已準備好處理學生可能會產生的適應問題,就目前來看,仍未見有具體的措施提出。
在教育產業中的國安問題,陳俐甫也指出,台灣人民與中國、東南亞國家人民之間的婚姻十分常見,其後代在未來,作為可能運轉台灣事務的棟樑,其所受教育中所強調的台灣價值認同,便攸關爾後國家的運轉。台灣的未來將交棒在何種人民手上,凸顯出當前的教育亦具備國安性質,也急需被教育部重視。
台灣勞工陣線的孫友聯,便以蔡政府在執政過程中,在勞工權利於立法上的保障做整體的盤點。孫友聯認為,總體而言,相較於馬政府消極的作為,在蔡政府執政的六年來,在勞工權利的立法上,進步程度值得肯定。
首先,孫友聯肯定於今年 5 月施行的《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該法整合職業災害中的預防、補償與重建,提供遭逢職災的勞工一套完整的法案保障,避免讓勞工在面對職災傷痛時,還必須面對法律的迷宮。
然而,孫友聯也指出蔡政府的未竟之業。包括仍在行政院討論的《最低工資法》,該法案若能完成立法,將能在未來即使蔡政府卸任後,仍以法律保障勞工薪水能每年穩定調整。再者,目前產業界中仍難以形成的工會協商文化,以及在今年初震驚台灣的「烏干達學工」事件、新疆棉剝削勞工議題後,政府也應訂定相關法規,在產業鏈中監督並滿足人權的要求。
延伸閱讀:來台讀書卻淪為奴工 Collines:站出來希望朋友們夢想不被埋葬
苗博雅以台北市議員身份,提供從政以來觀察的角度及建議。首先,苗博雅指出,內政是國力的基礎,外交是國立的延伸。簡言之,內政、外交並非相互割裂的兩個面向,而是互為表裡,二者須兼具。因此,若政府關注在內政的層面,亦可收外交之利。
苗博雅並分別從經濟、環保、基礎建設等三部分,指出內政結合外交,作為鞏固台灣地位的建議:
在經濟方面,苗博雅肯定蔡政府所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將台商的投資逐漸從中國轉離,並期待未來能更將投資金額轉回台灣。然而,苗博雅也指出,目前台灣的經濟模式依然呈現高科技-半導體導向的「單引擎模式」,期待未來政府引導產業界,在高科技產業外的其他發展,將結構轉為雙引擎模式,分散產業界的風險,同時兼顧保障本土勞工的權利。
環保方面,國際近年注重綠能,再加上 2050 年的淨零碳排計畫。若台灣能在環保議題上及早著力,不僅在能源方面能夠預備充足,未來國際上也能把握機會嶄露頭角。在基礎建設方面,苗博雅也以俄烏戰爭為例,指出政府應注重「全民國防」操練。台灣既存的義消、義警體系,其深入家戶鄰里的特徵,是戰時民間即時反應的一大利器。然而,加強組織間的國家認同,並在既存組織中整合,是政府需要克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