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韓」開票幾個小時後,國民黨位於八德路的黨部庭前寥落,與年初韓國瑜總統敗選全然不同光景。這一次,「鋼鐵」的韓粉們似乎連不甘心與取暖都意興闌珊,警方在上午特意架起的拒馬,慎重的格外辛酸。
很少有人敢在投票前預言台灣這場前所未有的地方首長罷免,最後會是以將近 94 萬的高標做收,這當然別具意義。首先,這說明罷韓不是世代衝突的結果。反罷免的韓陣營與名嘴,總是明示暗示,只有年輕人才容易被「煽動」情緒用事,而這個數字證明,罷免韓國瑜是整個高雄不分世代的共識。再來,這個高過韓國瑜當年當選高雄市長 89 萬的數字,讓韓陣營無從妄想任何司法延長賽的可能。早在罷免成案之時,親韓媒體與名嘴就反覆以贊成罷免的人數少於 89 萬竟可成案,來質疑罷免即使成功的「民意」正當性,以為可能的延長賽,及韓國瑜在後罷免時代的政治前途打算。
將近 94 萬的數字自然狠狠粉碎了這些算計,它所罷免的也不單只有韓國瑜的高雄市長一職,還一併埋葬了他的政治前途。儘管韓國瑜在各方面都非常類似全球民主政治過飽和後所誕生的「非典型」政治人物,但經此一役,他再也不會是台灣人民的政治選項,自然也不會再是中國統戰部門挹注的對象,他的存在,從此只是國民黨的燙手山芋。
儘管韓國瑜依然嘴硬,強調要感謝 130 萬「沒有出來投票」的市民,彷彿他們全都是鋼鐵韓粉,不過,這就像有人公開向那些沒有跟他交往過的人道歉,全因自己辜負了他們的一片癡情一樣可笑,不值一哂。
只要看看柯文哲的反應,就能瞭解 93 萬 9090 票這個數字的驚人力量。作為機會主義者,柯文哲及他那些市府小幕僚的政治風格,就是好以中性的「政策討論」來迴避外界對其政治理念的質疑,用打諢插科的方式弱化政治競爭的嚴肅性,這次罷韓也沒有例外。結果,在罷韓結果揭曉以後,柯文哲的文膽們在他的臉書寫下「戒慎恐懼」、「在民意面前必須謙卑」等等低姿態的文字。
可是,這些話,難道不是在罷韓投票前,就應該要說了嗎?柯文哲選擇在罷韓前大談 ¼ 的門檻「好可怕」,罷韓後見到這驚人的數字,就乖乖謙卑,不過是機會主義者逢迎各方,以為可以左右逢源,投機本能的正常發揮。
嚴格來說,韓陣營應對罷免的戰略並沒有太大失誤。台灣特殊的罷免設計讓「冷處理」成為被罷免方的最佳解,同時,這也是韓陣營不得不的選擇。韓國瑜只要每公開陳述一次政治理念,其「草包」的特質就會多凸顯一分,這是他的幕僚從其總統選戰中得到的教訓。最好的辦法就是只讓他在一些致詞、可以發揮韓式業務話術,或者唱唱歌的場合公開講話。
不過,因應於制度設計的戰略最佳解,卻違逆民主競爭的基本理念。冷處理等於放棄對抗對手的政治主張,就無能爭取潛在支持的群眾。韓國瑜本來可以利用公辦說明會,與罷免的訴求直球對決,但他選擇了缺席,相信兩隻空蕩蕩的麥克風的政治景觀,是影響觀望市民的重要因素之一。再者,試圖用「監票不投票」的人情綁架來壓低投票率,在一些局部地區可能會奏效,實則更加引起都會區選民的反感。
高雄人民的勝利不只屬於高雄。韓國瑜的崛起是全球民主政治飽和、極權帝國滲透與威權遺緒反撲多重交疊的結果,在沒有主要政黨奧援以及制度設計先天限制的不利條件下,完全由在地小黨以及公民自發力量組成的罷韓團體,居然能讓執政黨到了最終關頭不得不化解派系恩怨全力相助,讓韓陣營冷處理的戰略最佳解失效,鼓舞出將近 94 萬的選票,堪稱政治奇蹟。
洞察體制設計的潛在能動,讓帝國全面性的支配網絡產生局部性短路,是帝國邊緣弱勢民族唯一的陣地戰戰略選擇,而這需要超乎常人的政治品格與耐心,罷韓團體的政治實踐,為弱勢的人民,示範了抵抗帝國的方法論。
最後的篇幅,應該留給投下反對罷免的那些選票。面對韓陣營的情感勒索戰略,這兩萬五千多人無懼於被誤認成罷韓方,而萬一最後投票人口沒有多到超過四成,他們恐怕不免被反罷免方指控拉高投票率;他們的立場顯然與多數民意相悖,對罷免方或反罷方來說,他們都是「少數」的存在。他們的少數,少數的異議,這是自由民主的體制與競爭,最可貴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