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的某一天,出版社編輯找上我,希望我看這本書,然後參與審訂工作。經過月餘的努力,欣見《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在台出版上市。
本書之所以很快吸引我,讓我願意放下手邊其他工作的第一個原因是:它得到了 2018 年的阿爾貝—隆德雷斯獎(Prix Albert Londres)。而這個獎項,在法語報導文學界可是非同小可,從 1933 年(也就是 Albert Londres 過世隔年)起,每年頒發獎項鼓勵四十歲以下,優秀的法文媒體從業人員,已有接近百年的歷史,其中又以和 Albert Londres 同樣從事「調查報導」(法 Journalisme d’investigation,英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的記者為大宗。
對於身處媒體淺碟文化的台灣來說,或許很難想像年輕才 33 歲的作者,尚.巴普提斯特.馬雷(Jean-Baptiste MALET)為了調查全球番茄產業,竟然花了兩年的時間到羅馬生活,學習義大利文。行遍幾萬公里,從亞洲到非洲、從歐洲到北美洲,就為了回溯整個產業鏈。馬雷說:「我走遍無數的農田和工廠。我和這個產業最重要的領導者進行訪談,也採訪了默默無聞的工人,還有一些落入赤貧的農夫以及住在巨大貧民窟的採收工」。而且調查的不是資金密集、集所有新聞焦點於一身的「高科技產業」,而是你我都看過、吃過的番茄,這個看似一點也不「性感」的百年傳統產業。
不過,不得不佩服這位調查記者,對於新聞議題的獨到眼光。在他的筆下,藉由無數的田野調查,番茄產業一點也不無聊,反而很刺激、很前衛、很嚇人,也很值得深思。
在介紹美國亨氏企業(Heinz Company,誰沒吃過該公司產品?)的章節中,番茄產業搖身一變,成為 150 年前就開始進行全球化試驗的先鋒,並領先福特汽車成為美國工業資本主義的典範企業,是資本主義演進的先驅。這些歷史很少人挖掘,大眾的刻板印象都停留在 1990 年代,經濟「才」(?)開始全球化,傳統產業「好像」備受威脅的「感覺」中。有誰知道,番茄產業在 20 世紀初就已經是全球化產業。1990 年代,傳統產業要向電腦資訊業學全球化?別開玩笑了,人家是老鳥,電腦算哪根蔥啊?科學合理化生產管理、跨媒體整合行銷、全球產業鏈分工,人家亨氏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做了。正因為如此,今日我們吃番茄醬,吃得理所當然、吃得心安理得,根本已經毫無疑問,也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
書的一開始,其實是從最近因為人權議題而躍上全球新聞版面的中國新疆開始。因為沒錯,你所吃的工業番茄醬,有一部份是來自對新疆童工與政治犯的勞動剝削。中國也是靠著人民解放軍在新疆成立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為全球加工用番茄及其加工產品「番茄糊」的生產龍頭之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總裁是一位解放軍的將軍,該集團是軍、民組織混合體,以「師」為組織單位,指揮上百萬人,一方面負責殖民管理新疆廣大領土和人口,另一方面配合「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政策」對全球進行經濟戰爭。
舉例來說:「供應法國番茄醬消費量四分之一的法國『小木屋工廠』被中資併購之後,昔日的法國番茄罐頭王國逐漸被瓦解,工業設備幾乎都被毀了。新疆中基番茄製品公司接手後先是裁員,接著汰除工具設備。昔日的工廠如今只保留了小木屋的品牌,當地的番茄農於是被逼得紛紛轉行。小木屋卻依然繼續銷售法國民眾過去熟悉的知名產品,只是原物料來源都改成是從新疆進口的番茄糊。罐頭內的醬汁依然是在法國一座具有歷史色彩的工廠「製造」,繼續合法沿用「法國製造」的標籤,上面還有小木屋著名的商標。不同的是,原料已經換了產地,但是並沒有什麼條文規定非標示出來不可。小木屋就這樣以它的品牌或是以通路商的品牌,販售這些「普羅旺斯番茄醬」,產品遍布歐洲所有的超市。」
讓我們繼續看:「新疆中基實業」這家源自解放軍的企業,為何、又如何會在 2000 年初對法國的一座番茄醬工廠產生興趣,最後還取得經營權?為什麼好幾位中國將軍會穿著軍禮服突然出現在亞維儂(Avignon),並且大談番茄生意?這個「中國軍隊」進駐普羅旺斯番茄工廠事件的來龍去脈又是怎麼一回事?而主導談判的劉將軍又是何許人物?
這些描述與質疑,彷彿是寫給身在台灣,每天面對紅色滲透、統戰的我們,一來讓我們瞭解「解放軍」,二來看見「經濟戰爭」是現在進行式,兩岸和平根本是假象的現實。
然而這種「中國經濟戰爭模式」其實是損人不利己的:「競爭激烈的幾家中國廠商建置出完全超乎市場需求的產能,開始削價競爭。為了在市場上生存,罐頭公司開始在銷售到非洲的番茄糊裡面添加黃豆、澱粉、糖、色素等⋯⋯如今,非洲的罐頭裡面很少有超過 50% 的真正番茄糊。這場戰爭的癥結點只在於價格,其他面向,例如產品形象或是品質,都沒有被考量進去,這是典型的中國模式。於是他們就這樣自我毀滅了。每一家最後都走向破產的命運,因為整個市場崩塌了。
中國境內還有很多類似的工廠,不過在我看來,他們遲早都要破產。當你把生產製造完全建立在壓低成本上時,你已經沒有在創新了;如果只在乎低價的邏輯,完全不遵守任何規則,毫無疑問地,你最後就會走向死胡同。假設你只放了 50% 的番茄糊,有一天一定會有另外一家只放 48%,接著另一家只放 46%,依此類推。這樣一來,你已經沒有在創新了。你只是在把市場搞爛讓其無法恢復而已。而且,你還為消費者製造了健康問題。中國在政治上有其優先考量。這些考量就是擴張,以及創造就業機會的可能。與此同時,中國當局對其他問題都視若無睹,北京放任廠商,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只番茄如此,許多的產品都是相同的情況。」
本書內容豐富,其實還提到最有名的義大利番茄與「農業黑手黨」洗錢之間的關係,以及跨國犯罪組織利用非洲難民潮,在義大利剝削黑工勞動力的殘酷真相。
作者寫道:這種剝削勞工的現象、這種還魂的奴隸制度,是經濟自由主義思想極端發展的後果:因為該主義提倡國家必須在市場面前讓步,完全「自由放任」市場經濟。歷史的發展提醒我們,奴隸制度與自由主義可以同時並存:人口販賣在 16 世紀到 18 世紀最為盛行,而這時期正是許多「自由」的理論學家,在以金錢為基礎,重新包裝發明新「貴族勢力」的時期。當「自由」只供擁有特殊意圖的私人利益從中獲利,這樣的自由其實是任意妄為而獨斷的。
很弔詭吧(但正確)!沒有界線、沒有限制的自由(或市場),其後果正好是相反的:獨斷(沒有自由)、壟斷(沒有市場競爭)……值得深思。
另外,書中也介紹了美國全自動化農業,如何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出「適合機器採收加工」,和你我在超市中直接購買的番茄完全不同的新品種:「加工用番茄」。但說了這麼多,你是否也跟我一樣,覺得番茄是本書主題,卻也是個藉口,作者其實是借用這個大家都能與之產生連結的平凡商品,探討全球化、自由貿易與經濟戰爭等議題的實際面?
原來,餐桌上看起來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一瓶番茄醬,竟能讓我們對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經濟的本質,進行如此深刻的反思與省視。而這難道不是因為法國人重視哲學、喜歡獨立思考、擁有批判性思維的結果?這又何嘗不是現代民主國家公民應該努力具備的時事解讀與分析監督能力?
But that is another story, right ? Or is it the same ?
書名:《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
作者:Jean-Baptiste MALET
出版社:日月文化
編輯:林佳慧
審訂:詹文碩
2019年7月初版(繁體中文版)
356頁 定價:420元
TAAZE讀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