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承認,目前對關鍵國家基礎設施的定義過於狹窄,如果我們希望維護我們的民主結構,就必須保護言論自由和媒體自由。 」
「這跟報紙本身內容好壞或透過什麼控股集團來買沒關,而是關於我們的底線究竟在哪裡,是否願意向外國和潛在敵對國家門戶洞開,允許其他國家不受限制地接觸公眾,並賦予他們塑造和操縱公眾輿論的能力。 」
「我們正處於開啟先例的邊緣,此例一開將會危害媒體的誠信,不僅在可見的未來如此,更將影響世世代代子孫。允許外國收購我國具有公信力的媒體機構,將帶來深遠且可怕的潛在影響。 」
以上這些句子並不是出自於十幾年前台灣「反紅媒」運動,或者旺旺收購中時、中天,而是來自 2024 年三月英國下議院議員艾麗西亞.卡恩斯(Alicia Kearns)的投書。她堅決反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即阿聯酋)購買英國老牌媒體《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網路版稱為《電訊報》)所屬傳媒集團,並提案要求政府禁止此項外國收購。
卡恩斯的投書標題兇猛異常:「英國媒體應受保護不被敵對政權收購(British media must be protected from hostile regimes)」。
而她並不是唯一一個這麼想的英國議員。英國文化傳媒與體育大臣露西.弗雷澤(Lucy Frazer)自 2023 年 11 月開始,就在努力用各種漫長的審查程序阻擋此一收購生效。2024 年初,此事進入公眾議題之後,記者與議員對於君主極權國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竟然要買下十九世紀創立至今的英國報業感到十分不安,紛紛反彈。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已經買下了不少英國的產業,譬如英格蘭足球隊曼城隊(Manchester City)就是本次併購相關人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副總統兼副總理曼蘇爾.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Sheikh Mansour bin Zayed Al Nahyan)的囊中物。
現任《每日電訊報》集團董事長,74 歲的知名新聞人安德魯.尼爾(Andrew Neil)表示,如果集團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收購確定,他馬上就會辭職走人,因為「一個(民主國家的)主流報業集團,不可以被無人擁有投票權的非民主國家所掌握」。
三月底,在英國舉國上下一致的共識之下,英國上議院火速通過了阻止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收購的修正案,內容為「排除外國政府對報紙和期刊新聞雜誌的『所有權』、『影響力』或『控制權』」,並承諾本修正案將很快拓展到網路媒體。
簡稱為阿聯酋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是由阿布達比、沙迦、杜拜、阿吉曼、富吉拉、歐姆古溫、拉斯海瑪七個大公國組成的聯邦制君主國,這七個國家都是君主獨裁國家,與其他君主立憲的民主國家有本質上的差別。
由於近年來杜拜被建設成豪華的金融罪犯藏匿天堂,專機飛往杜拜的「阿聯酋航空」也以鮮豔亮麗的品牌形象深入台灣一般民眾的心中。很少有人看著阿聯酋航空航空,會想到這竟是來自沒有民主的國家。
自發現 1960 年代發現石油以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統治者聚斂財富、鞏固了極權統治,到了 21 世紀,甚至連國際公關形象的表面工夫都做得很好,甚至還獲得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性別差距報告認可,有「波斯灣地區性別最平等國家」美譽。但諷刺的是,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組織與其他異議人士卻始終能夠看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真實的一面,把該國的性別狀況評為「極差」。
2021 年,杜拜的拉蒂法公主(Latifa bint Mohammed Al Maktoum)拍攝的求救影片引起世界關注,她已經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試圖用各種方式逃出杜拜,但一再被抓回家。拉蒂法公主是杜拜酋長兼阿聯總理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的 26 個子女之一,她指控遭父親軟禁長達三年,並被強制施以精神科藥物,關進精神病院,只因為她與姊姊都曾試圖想逃往擁有自由的西方國家。
在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任內,杜拜女性識字率提昇、教育程度提昇、政治參與度提昇,就業率也從原本的二成上升至四成,他本人甚至主持了 2014 年的「阿拉伯女性領導論壇」,主要議程是提昇國家的性別指數排行。
而他們確實做到了,僅止於「指數」。
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雖然男性可以與多名女性結婚並單方面離婚,但女性必須法院允許才能與丈夫離婚。離婚或喪偶女性必須透過男性監護人的同意,才能再婚。 名譽殺人可以不受懲罰,若男性殺死與自己有親戚關係的「不檢」女性,只要付錢給死者家屬就不用坐牢,換句話說有錢人名譽殺人無罪,這筆換命錢俗稱「血錢」。此外,在這個國家裡,婚內強暴並不是犯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是全球性販運的主要目的地,而該國境內的家庭女傭,有相當多是外籍移工,則遭受包括性虐在內的嚴重非人道虐待。
儘管有以上這麼多狀況,該國性別指數卻能持續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性別指數的計算方式本身就沒有考慮到非民主國家的狀況,而偏向片面的量化數字,而且把表面上的經濟與政治參與放得太重。該國婦女事實是生活在男性監控之下,譬如《個人地位法》第 72 條讓法官決定是否「允許已婚婦女離開家去工作」,在法官介入之前,已婚婦女必須有丈夫同意才能工作。而家庭暴力相關的立法,則依然曖昧的保留了丈夫「適度管教妻子」的權利。
非常遺憾我必須做出如此鉅細靡遺的說明,才能讓台灣讀者理解,為什麼英國人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君主統治集團透過與美國企業紅鳥資本(RedBird Capital)組成混合企業「RedBird IMI」試圖買下 1855 年成立的英國報紙,會感到如此驚恐。
這不是什麼「兩方文化都有其優點」的和稀泥問題,更不是「基督教文明對上伊斯蘭文明」的簡單二分,而是一個沒有人權可言的有錢國家,想要輕易買下花了幾百年歷史才走到今天這步的民主國家媒體,這樣嚴引發重價值觀與利益衝突的不可接受狀況。因此,英國政府寧可補貼虧損的《每日電訊報》集團,也不願意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
然而,極權國家買下世界不是只有發生在台灣,更不是只有發生在英國。
馬斯克收購推特的資金就是由與三大人權劣國「中國」、「卡達」和「沙烏地阿拉伯」有密切聯繫的實體共同出資,他的電動車與 SpaceX 產業熱錢更是極度仰賴非民主國家的世襲巨富挹注。很難想像資本結構改變之後的推特,要怎麼再度發生「阿拉伯之春」。更難以想像馬斯克的星鏈,要怎麼逃脫與極權國家的利益衝突,而嘉惠於需要此一服務的弱小初生民主國家。
中國對台灣與周邊國家的野心,從一帶一路和無數的飛彈佈署、軍機擾台、跨越海域可見一斑。中東的伊斯蘭世界,則於上世紀 70 年代之後陷入兩種極端,非產油國動盪頻仍,而產油國基於純粹的運氣,憑藉著石油生產、蓋大樓跟炒地皮(如現任阿聯總理就有「世界最大地產商」之稱),逃避了上世紀 90 年代世界民主化的浪潮。
他們看似可以永久執政下去,可以世世代代自稱是酋長直到石油枯竭,而該地的人民,若不能幸運加入一起致富,就陷入永劫貧困牢籠。甚至其他國家的窮人會被販賣到這裡,成為替富人擦腳的奴隸。
當我們看著杜拜的雄偉美景時,我們看不見的是那些用血堆出來的錢。當有些人樂觀的說著「文化都是相對的,沒有什麼一定比較好」時,甚至讚頌人性的純樸與美麗時,這份無知經常只是因為說話的人是外國觀光客,他和她自己並沒有本事在那樣的國家當一天的「本國窮人」,體驗一下被父親和丈夫「適度管教」的滋味。
而我們可能就是有太多樂觀無知的人,才會連齊心協力抵擋中資買下媒體都辦不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從來沒有宣稱「英國是他們的屬地」,尚且被預先防範,台灣又何德何能,可以如此遲鈍而不自取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