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勢必影響未來美中關係走向,但不論誰入主白宮,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已經從「不好」走向「更糟」。歐盟執委會主席即將展開她的第二任期,新執委會成員面對中國是何態度,格外受到各方矚目。《Politico》以各執委向執委會遞交的正式書面為依據,整理出歐盟未來可能的對中態度。
愛沙尼亞前總理卡拉斯(Kaja Kallas)將接任執委會副主席暨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她的對中態度顯然與上一屆歐盟的官方立場有所不同。自 2019 年以來,歐盟一直稱中國是「夥伴、經濟競爭對手和系統性競爭對手」,但中國與美國競爭日益激烈,美國又是歐盟安全保障者,此一立場也一直飽受外界批評,被認為不切實際。卡拉斯則專注於歐盟與中國的競爭,沒有在官方文件提及夥伴關係。她宣稱她與中國接觸的首要任務在於「維護歐盟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安全」。
卡拉斯認為中國是對歐盟造成混合威脅的幾個「惡意」國家之一,更以「體制性對手」(systemic rival)稱呼中國。她點名俄羅斯、伊朗、朝鮮、中國等國,認為這些國家將相互依存關係當作武器,「利用我們社會的開放性來對付我們」。
一直以來,歐盟認為氣候變遷議題需要中國的合作,但中國持續使用燃煤,並大量補貼中國電動車,對歐盟的綠色轉型造成極大壓力。即將上任的氣候執委胡克斯特拉(Wopke Hoekstra)表示,歐盟必須以更強而有力的政策來消減對中國的依賴。他也支持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認為這有助於「確保公平的競爭環境」。
富裕國家當中,歐盟成員國一直對中國貿易抱持開放態度,但現在歐盟正在重新考慮對中貿易政策,且若川普贏得美國大選,大概會有效排除中國於美國市場之外,其結果可能導致中國增加對歐盟的出口。未來負責貿易及經濟安全政策的執委塞夫柯維奇(Maros Sefcovic)表示,歐盟應專注於加強對外貿易策略,以因應歐中之間的不平衡貿易。
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已進入第十個年頭,試圖透過基礎設施建設來連結全球市場,擴大中國的外交影響力,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且以發展中國家為主要影響目標。歐盟在 2021 年推出「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的抗衡計畫,但截至目前為止進展甚微。將上任的新執委西克拉(Jozef Síkela)曾任捷克貿工部長表示,歐盟必須做出改變,「我們必須證明歐洲的提議是更好的選擇」。
參考新聞來源:
2024/10/29 Politico EU(政客雜誌歐洲版) China won’t like the sound of commissioner hearings. Here’s 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