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報呱世界美澳

中國世界工廠崩解:美國攜手民主盟友圍堵、東南亞南亞國家掌握歷史機運

自從 2018 年川普對中國實施貿易制裁以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已在崩解。到了 2022 年 10 月,美國也對中國實施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出口管制,這些管制旨在限制中國獲得先進半導體技術,包括晶片以及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工具和專業知識。雖然美國在找盟友日本、歐洲共同圍堵中國半導體產業不如預期中的順利,但是世界製造業版圖的變化已啟動,印度、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孟加拉也正欲掌握歷史機運承接從中國釋出的產能。

美國聯手盟友封鎖中國的舉步蹣跚

美國 10 月通過對中國全面的新出口管制,其目的是迅速利用美國的科技影響力削弱中國的超級電腦和人工智慧能力,這些能力讓中國能夠開發先進的武器系統,如高超音速飛彈和跟侵犯人權有關的監視基礎設施。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表示,美國政府希望在人工智慧和其他科技上盡可能保持領先地位。

但這是有風險的 —— 除非其他主要半導體生產國願意加入美國對中國的圍堵,否則其中一些管制措施將會效率不彰。而迄今為止,主要的半導體盟國一直不願意正面公開加入一起圍堵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美國以外的科技公司希望繼續跟中國有業務往來,同時他們還設想可以輕鬆填補美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空白。儘管美國控制著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瓶頸,但日本東京威力科創公司(Tokyo Electron Ltd.)、荷蘭企業艾司摩爾(ASML)也生產半導體產業所需的關鍵設備。10 月下旬,在白宮和商務部官員訪問荷蘭和日本以彌合分歧後,彭博社曾報導稱三方協議可能正在醞釀之中,只是盟友的支持不如預期中的順利。 

美國政府的基本訊息是,歐洲和日本半導體產業對中的態度應該保持和美國一致。但據報導,一名日本官員稱這是無視日本的主權。荷蘭經濟和貿易部門強調政府打算自行評估。儘管如此,日荷這些反應絕不是忽視中國半導體進步對自己國家安全的影響。

美國政府極力阻止中國半導體廠得到的EUV極紫外光機
圖/ASML

荷蘭曝光機大廠艾司摩爾處於歐洲出口管制辯論的中心。艾司摩爾以極紫外曝光機(EUV)聞名,這項設備根據瓦聖納協定(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現有多邊承諾而受到歐盟出口管制。不過,艾司摩爾還生產多數半導體製程所需的深紫外光曝光機(DUV)。自 2022 年夏季以來,美國官員遊說荷蘭也禁止深紫外光曝光機出口給中國,但目前未成功。中國的中芯國際日前曾號稱,他們不需要極紫外曝光機就可以生產 10 奈米以下的晶片,而是用深紫外光曝光機多重曝光的方式。雖然這個方法很難擴大規模量產,但美國仍憂心中國藉此發展更先進的半導體製程能力。 

相較於艾司摩爾(ASML)EUV極紫外光機,圖中的DUV深紫外光微影設備就用來曝光「比較不這麼精密」的線路圖案。
圖/ASML

由於美國技術在半導體供應鏈中幾乎無所不在,因此美國有權也有能力在境外授權或阻止銷售。但事實上,目前美國的管制措施並未嚴格擴及他國企業,因此艾司摩爾的設備尚未受到美國長臂管轄。雖說美國對盟友走強制管制這條路可能會損害美國的利益,因為它會嚴重削弱盟友之間的信任,但是關鍵點是,如果美國願意,它是可以運用科技影響力這麼做的。

在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之間,這類的信任問題並不新鮮。華盛頓對全球技術貿易的日益干預引發對保護主義的擔憂。美國晶圓製造設備生產商迄今為止在中國市場賺到了巨額利潤。與此同時,一些歐洲公司認為美國商務部的工業和安全局授予歐企的許可證不如之前授予美企那麼容易。艾司摩爾執行長韋尼克(Peter Wennink) 曾抱怨華盛頓偏袒美國中小企業,因為美國拒發允許艾司摩爾向中國出口極紫外曝光機許可證。但與此同時,美國有些公司確實是大幅擴大在中國的業務。不過,極紫外曝光機的出口禁令對艾司摩爾來說並不全是壞消息,因為中芯試圖想用深紫外光曝光機多重曝光突破設備極限,反而會增加艾司摩爾深紫外光曝光機的銷量。然而,艾司摩爾的抱怨也顯示出他國對美國的信任與保護主義的看法。  

面對美國的壓力,各國政府處境艱難,因為他們必須確保此類出口管制不會扼殺國內產業。例如,沒有日本的加入,只對歐企進行管制,會讓日企有競爭優勢。目前已經有跡象表明,中國公司可能會轉向日本的中小企業製造商,因為這些製造商使用的美國技術較少,因此未來比較不會受到美國管制的影響。 

然而,民主國家之間的這些挑戰不應阻止各國認真對待中國將民用科技用於軍事和迫害人權。隨著美國政府考慮會對中國的管制擴大到量子技術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預計歐洲缺乏決心與華盛頓不耐煩之間的衝突將會加劇。在中國方面,更加強烈的自力更生企圖心和所有科技重新定位於服務國家利益將進一步升級衝突。

東南亞、南亞國家掌握地緣衝突的機運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崛起後已有四十年,也開啟全球化和整合供應鏈的時代。但在川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後,中國世界工廠在 2018 年左右開始崩潰,也促使投資者重新評估地緣政治風險。雖然當時一些投資者確實將部分製造設施遷出中國,但中國之前的清零政策是正式讓人們意識到不能依賴單一國家的製造能力,尤其是中國。在這樣的背景下,印度、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孟加拉正試圖掌握這樣的契機讓自己的經濟大翻身。

▊印度

印度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特別是年輕人口眾多,理所當然地可以替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在 7 月份的報告中表示,印度將在 2023 年超過中國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政府也正試圖在高端製造業中取代中國,蘋果公司和晶片製造商都在關注印度廣闊的土地和年輕人口。2022 年底,蘋果把 5% 的 iPhone 14 生產轉移到印度。預計到 2025 年,四分之一的 iPhone 將在印度製造。但儘管印度政府正在提高對外國投資的吸引力,不過在印度開公司比在中國還難,部分原因是印度的官僚主義和多方利益相關者拖延決策的制定。

蘋果公司第三大簽約製造商(僅次於富士康和緯創資通),台灣的和碩聯合科技(Pegatron),已經於2022年4月開始在印度坦米爾那都省(Tamil Nadu,另譯:泰米爾納德)生產新型號iPhone
圖/擷取自Swarajya影片

▊越南

越南跟中國一樣是共產國家。越南自 1986 年以來一直在進行快速的經濟改革。世界銀行在 11 月份的文章中說,越南的經濟改革取得成果,越南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從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變成了中等收入經濟體。根據越南計劃和投資部的數據,2021 年,越南吸引了超過 311.5 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承諾,比 2020 年成長 9% 以上。大約 60% 的投資進入製造和加工產業。越南的主要優勢在於服裝、鞋類、電子產品和電器的製造。目前蘋果已經將部分 iPhone 製造轉移到越南,並計劃將部分MacBook 生產轉移到越南。其他將部分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越南的公司包括 Nike、愛迪達和三星等。

韓國三星電子(Samsung)在越南的廠區
圖/SamMobile

▊泰國

泰國是東南亞第二大經濟體,是汽車零件、車輛和電子產品的生產中心,SONY 和夏普等跨國公司都在泰國有工廠。SONY 在 2019 年表示,將關閉北京智慧手機工廠以削減成本,並將部分生產轉移到泰國。同年,夏普表示,由於美中貿易戰,它正在將部分印表機生產轉移到泰國。不僅是國際公司,甚至中國公司也將部分供應鏈轉移到泰國。據南華早報 7 月報導,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中國公司,例如上海的晶科能源也將生產轉移到泰國,以利用較低的成本並避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泰國投資委員會 2 月宣布,2020 年至 2021 年期間,外國直接投資成長了三倍,達到 4,553 億泰銖(1,310 萬美元)。

日本Sony公司在泰國春武里府(Chonburi)生產鏡頭的工廠一景
圖/Digital Photo

▊孟加拉

而孟加拉的崛起主要是受益於川普任職總統之前中國勞動力成本就已上升。而且勞力成本差異很大,孟加拉工人的平均月薪為 120 美元,不到中國南方製造中心廣州工廠工人月薪 670 美元的五分之一。服裝製造業是孟加拉經濟的重要支柱,占 2021 年出口額的近 85%,超過 420 億美元。因此,孟加拉也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服裝出口國。孟加拉目前正在努力吸引服裝產業以外的投資進入其他領域,包括製藥和農業加工。

服裝製造業是孟加拉經濟的重要支柱,占 2021 年出口額的近 85%
圖/Tareq Salahuddin from Dhaka, Bangladesh (CC BY 2.0)

▊馬來西亞

在疫情之前,由於勞動力成本下降和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在馬來西亞的科技投資一直在增加。過去幾年的主要投資案包括美國記憶體巨頭美光從 2018 年開始的五年內投資 15 億令吉(3.39 億美元)。製造 iPhone 外殼的美國公司捷普(Jabil)也擴大了在馬來西亞的業務。時任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執行長的阿茲曼(Azman Mahmud)在 2020 年告訴馬來西亞儲備銀行:「我們知道有相當多的人表示他們打算從中國轉移,我們已經跟他們接觸。唯一的問題是時機。」根據政府官方訊息,馬來西亞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在 2021 年達到 481 億美元的五年新高,其中電子和汽車製造業是主要的領域。

馬來西亞擁有許多外資車廠投資,像是日本LEXUS、本田汽車(Honda)、豐田汽車(Toyota)、日產汽車(Nissan)等
圖/BERNAMA

參考來源:
2022/12/27 The Diplomat Why Europe Struggles With US Export Controls on China
2022/12/27 Business Insider China is losing its place as the center of the world’s supply chains. Here are 5 places supply chains are going inst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