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 5 月 20 日舉行賴清德總統的就職典禮,賴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呼籲中國停止威脅台灣。除了就職以外,包含藍白國會濫權引發 5 月 17 日和 5 月 21 日,民眾與公民團體自發集結在立法院外。接著,中國解放軍 23 日上午即宣布,在台灣及金馬周邊進行兩天的「聯合利劍-2024A」演習,區域包含在台灣的北部、南部、東部等 5 大紅區,包圍了台灣。
在賴政府甫上任之際,台灣即面臨內外交迫的情況下,公民團體和民眾仍在 5 月 24 日於立法院外,集結 10 萬人,持續抗議藍白兩黨「沒收討論、漠視民主程序」,特別是黃國昌背叛初衷更引眾怒。這是繼 2014 年 318 太陽花運動之後,鮮見的大型公民運動。
而包含《路透社》、《BBC》在內各大國際媒體均以頭版報導,並提及中國軍演的目的是在「懲罰」台灣。
相關報導:中國 2024 圍島軍演:懲戒「台獨」勢力 沈伯洋:中國干涉台灣內政
前日本駐中國武官、笹川和平財團的研究員小原凡司認為,中國這次演習的部署顯示中國軍方有對台灣展開海上封鎖的軍事計畫,目的是要顯示他們能夠迅速行動,奪取台灣的離島地區。
追蹤中國解放軍動態的 PLATracker 共同創辦人路易斯(Ben Lewis)表示,這意味著解放軍將向更東的地區派出戰機。他說:「根據演習區域和既定目標,我認為他們很可能會在西太平洋展開(軍事)行動。」
2021 年,美國印太地區聯合部隊即將退休的指揮官戴維森(Philip Davidson)上將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表達對中國加速透過兩棲入侵統一台灣的擔憂。
他警告說:「我認為這個威脅在這個 10 年內會是無處不在的,實際上是在未來的 6 年內。」
對美國來說,戴維森的評估,2027 年是中國攻台期限。美國面臨緊迫期限的倒數計時,需要加緊腳步與力道嚇阻中國對台灣的攻擊,這個評估也被稱為是「戴維森窗口」(Davidson window),自此成為美國在亞洲防務戰略和政策的引擎。
美國國防部確實將中國可能入侵台灣定義為「步步進逼的場景」(pacing scenario),以此來衡量美國的軍事能力,以進行重大投資,並訓練和部署聯合部隊。
相較之下,台灣對這一特定威脅的關注程度稍低。雖說在過去十年,隨著兩岸軍事平衡向中國傾斜,但台灣已明顯增加軍費和訓練以阻止中國武統。
然而,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的資深研究員孔適海(Isaac Kardon)和卡瓦納(Jennifer Kavanagh)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中國將如何壓縮而不是奪取台灣〉(How China Will Squeeze, Not Seize, Taiwan)分析認為,中國兩棲入侵的威脅並不是美國保護台灣的正確著眼點。
中國在長期的台灣政策中視統一為歷史必然,加上其海外軍事行動的經驗相對有限,因此中國可能會採取逐步入侵台灣的空域、海域和資訊領域的策略。可以預期會看到更多「灰色地帶行動」。
延伸閱讀:新任印太司令帕帕羅:中國侵擾行為超過「灰色地帶」 是非法脅迫挑釁欺騙的「ICAD」
灰色地帶行動本身不會迫使台灣被中國武統。但多年來,中國軍事、準軍事和民事行動等行動在台灣周邊的擴展,可能達到某些其他目標,最重要的是防止台灣推進真正的獨立,同時保留中國未來動武的選項。
此外,灰色地帶行動還可以測試美國在亞洲的防衛底線。美國政治領袖可能陷入關於中國是否越過紅線的爭論中。孔適海和卡瓦納認為,美國會因為不確定中國會將灰色地帶戰術推至何種程度而受制,因此,應對中國侵略行動的主要責任將落在台灣身上。
雖然台灣經常強調中國在台灣海峽周邊的脅迫行為,近年來也有重大軍事投資,包括戰鬥機、戰車和國產潛艦,但這些並不適合應對灰色地帶威脅。因此,台灣應將重點放在設置各領域的緩衝區、強化通信基礎設施以及加速對外直接投資,以建立更能抵抗中國干擾的經濟體系。
與此同時,美國支援台灣的抵抗能力,包括增強台灣監視敵國的能力、擴大美國海岸警衛隊在東、南中國海以及台灣海域的角色。
如果目前的趨勢持續下去,局勢很可能會是在所謂的「戴維森窗口」徘徊,但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戰爭,但是台灣的獨立性和美國的威信卻可能會大大減弱。
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在東亞的空域、水域和資訊領域的影響力越來越強大。在跟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和越南存在爭議的水域中,中國海警和其他海上執法船隻使用非致命方法取得不同程度的控制權。
但是,僅在 2024 年的頭幾個月裡,中國海警就採取危險的舉動,用水砲阻止菲律賓為軍事前哨提供補給,與此同時,中國船隻也對在釣魚台列嶼(日本稱尖閣諸島)周圍的日本飛機發出警告。
這些措施反映出中國試圖在爭議領土上實行國內法的根本意圖。而台灣也會越來越成為類似中國在東、南中國海灰色地帶行動的目標。自 2022 年 1 月以來,中國軍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的次數幾乎是 2018 至 2021 年間的三倍。
中國也經常派遣船隻和飛機越過台灣海峽的中線。中國軍隊增加了在台灣周邊水域和空域進行實彈演習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演練包圍台灣。資訊戰在中國灰色地帶作戰中佔有關鍵的地位,除了假資訊攻勢之外,也被懷疑惡意破壞台灣外島與本島的海底電纜。
延伸閱讀:
國家安全中的通訊韌性》海底電纜的脆弱性與台灣因應之道
來自烏克蘭的啟示 台灣打造數位韌性因應中國威脅
另一方面,中國在台灣海峽的灰色地帶活動,不應被視為兩棲入侵的前奏。相反地,中國在周邊水域持續使用類似戰術,表明這些行動是中國展現耐心、長期戰略的主要特徵,目的是在不進行傳統武力入侵的情況下征服台灣。
透過這種方法,中國可能會試圖掐斷台灣對周邊水域和空域的控制,限制台灣做出軍事、外交和經濟決策的自主能力。這些行動雖然遠不及成功的兩棲入侵所帶來的全面佔領,但這種更為模糊的戰略可能可以達到類似的結果,讓中國在大多數重要領域控制台灣。
特別是在俄羅斯 2022 年入侵烏克蘭後未能迅速奪取基輔後,更是強化這一策略對中國的吸引力。自 2022 年以來,中國對低成本、低風險的措施越來越感興趣,逐步擠壓台灣,這也反映出在俄羅斯陷入軍事困境後,中國認識到對台灣要迅速取得軍事勝利是困難的。
因此,中國可能會透過派遣更多海警巡邏隊覆蓋更大範圍的台灣海峽區域,或施加海關或檢疫措施以限制商業流動,來不斷收緊對台灣的枷鎖。例如,中國在金門周邊的行動,在操作上或法律上不算是封鎖,但卻有類似的效果,也保留了全面入侵的選擇。
雖然「戴維森窗口」在美國政策制定者和軍事領袖中頗有影響力。然而,多種因素使得中國要在 2027 年前要全面軍事入侵的可能性低於低強度侵擾戰。由於中國還受限於近年缺乏實際戰鬥經驗,且在聯合作戰能力的信心不足。因此,只要脅迫措施能擴大對台灣的有效控制,中國可能會繼續沿著這條熟悉的道路前行。
美國和盟國對中國脅迫戰略的反應乏力,能對中國產生的威懾作用甚微。軍事化南中國海島礁,將菲律賓驅逐出黃岩島,以及破壞越南離岸油氣田的開發,這些都是一系列中國擴大控制權的小成功,還增強了繼續這麼做的信心。
然而,採取這種灰色地帶策略需要冒一定風險。中國必須謹慎調整脅迫活動的時間和強度,以避免激化美國和地區盟友的反應。
中國採取限制或切斷對台灣的糧食、燃料或資訊的行動,特別容易引發美國對等的回應。美國在與盟友和夥伴有效協調能防止中國在灰色地帶行動方面的加碼。只要中國不直接阻礙台灣海峽的商業交通流動,大多數國家可能會保持觀望。
如果美國和台灣仍然狹隘地只聚焦「戴維森窗口」,可能會做出無法有效應對中國的決策,例如對彈藥的投資以及在亞洲前沿部署大量美國軍艦和飛機可能可以威嚇中國不越過傳統軍事衝突的紅線,同樣台灣投資包含潛艦、戰鬥機等軍事裝備也一樣無法遏止中國的灰色地帶作為。
因此,在增加武裝防禦能力的同時,還需要有應對中國灰色地帶的方案,制定主動反擊中國的侵佔行為,保護空域、水域和經濟的緩衝區。僅僅引起對中國灰色地帶行動的關注是不夠的,也應投資敏感區域的感測能力,例如,獲得更多先進的地面和海基感測器,以加強檢測和監控在鄰近空域和水域的中國飛機和船隻。
此外,也須組織龐大且廉價的空中和海上無人機隊,只搭配海空監視行動。同時擴大海巡隊積極反擊中國海警和海上民兵的活動。
孔適海和卡瓦納認為,目前台灣在應對中國灰色地帶作戰方向已經採取一些「溫和」的措施,但面對中國日益加劇的攻勢行動,這些步伐仍然太慢。
在資訊領域,台灣應加強通信系統並培訓更高水準的網路防禦人才。更重要的是,台灣必須加快擴展和多元化衛星通訊服務和基礎設施,以防禦中國對網路和海底電纜的攻擊。
如果過去的行為是預測未來行為的最佳指標,那麼美國等民主國家和台灣應該專注於防止台灣被溫水煮青蛙,逐步被中國奪走民主成為囊中之物。
延伸閱讀:
將模糊性武器化:葉門青年運動與中國的灰色地帶戰術
抗中保台的不對稱作戰 無人載具創造入侵者的地獄景象
菲律賓公開中國故意撞船影片 台灣應仿效菲律賓「透明化」策略
攻擊台灣利器?新加坡航空展 中國首展示 Z-10 攻擊直升機
美中限制AI在軍事運用?中國正關注「神風無人機」的俄烏實戰經驗
參考來源:
2024/05/21 Foreign Affairs How China Will Squeeze, Not Seize, Taiwan
2024/05/23 Radio Free Asia China conducts military drills around Taiwan
2024/05/23 BBC China holds military drills around Taiwan as ‘strong punishment’
2024/05/24 Reuters China launches ‘punishment’ war games around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