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限制AI在軍事運用?中國正關注「神風無人機」的俄烏實戰經驗

無人機群(Drone Swarm)示意圖。(圖/網路)

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11 月 16 日 APEC 期間會面,論及台海問題、軍事衝突、芬太尼和人工智慧等議題。而在會面前,多家外媒報導拜登和習近平會簽署有關限制在無人機與核武控制系統中使用人工智慧的協議。

即便截至目前為止,未有消息證實美中已簽署相關協議,但是,日本和其他 44 個國家已支持這項由美國主導的限制倡議,特別是人工智慧在軍用無人機的應用。此外,中國軍事相關專家也正關注「神風無人機」俄烏戰場上的實戰經驗。

節制AI軍事應用 美日歐同意遵守國際人道法

在拜登與習近平會面之前,美中兩國罕見於今(2023)年 2 月在海牙簽署聲明,支持在軍隊負責任的使用人工智慧,只是這項聲明不具法律效益。而在 11 月 1 日至 2 日於英國舉行全球首屆人工智慧安全峰會中,美中兩國同意共同努力應對人工智慧所構成的威脅。

但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出席的領袖包括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而中國派出的層級是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吳朝暉。

第一屆人工智慧安全高峰會(AI Safety Summit)在英國舉行。最後排右二為中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吳朝暉。峰會第一天議程主要為圓桌討論。
(圖/UK Department for Scienc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中國代表沒有出現在峰會第二天政府代表的大合照中。

多年來,美國和中國等大國一直在尋求將人工智慧融入各自的軍隊,但由於擔心人工智慧不受監管的使用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日本外務省 11 月 14 日表示,日本跟美國的目標相同,減少人工智慧引入軍事領域帶來的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自 2 月美國倡議啟動以來,日本一直就在關注倡議,並表示歡迎加強軍事人工智慧應用得遵守國際人道法。除了日本之外,其他美國盟友如德國、法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和韓國也都支持此倡議。

澳智庫:64個未來關鍵技術 中國領先53個

但這些國際倡議對人工智慧監管的影響很有限,除非也包括中國,而中國似乎決心成為可能徹底改變戰爭技術的全球領先者。

根據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ASPI)9 月的數據,在未來幾十年被認為對經濟成長和軍事實力的 64 個關鍵技術領域中,中國在 53 個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上已經超越西方民主國家,包括人工智慧在軍事領域的研究,例如無人機群、協作機器人(collaborative robots)、高級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

在論及未來戰爭模式時,世界各地的軍隊都在吸收俄烏戰爭的教訓,從戰車到反艦巡弋飛彈的使用以及無處不在的武器:無人機。

對於中國軍隊來說,這些經驗可能更加重要,因為中國軍隊缺乏近期的重大作戰經驗,並在過去幾十年的軍隊現代化是嚴重依賴俄羅斯的武器和理論。

除了人工智慧之外:神風無人機

在俄烏戰場上,伊朗製造的滯空攻擊彈藥(Loitering munitions,或譯作遊蕩彈藥;也稱自殺式無人機 Suicide Drone,或神風無人機 Kamikaze Drones)特別引人注目,這些武器在以自毀方式攻擊目標之前,在戰場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巡邏能力。

神風無人機通常將情報、監視和偵察、通訊節點、資料傳輸功能以及打擊功能集於一身。這類武器至少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80 年代,當時以色列開發了「哈比」(Harpy)滯空攻擊彈藥,用於對敵防空壓制(Suppres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s,SEAD)。

中國後來在 1994 年向以色列買了哈比滯空攻擊彈藥,這 20 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滯空攻擊彈藥。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在當前的戰爭中成功使用過滯空攻擊彈藥,而這正是中國密切關注的,中國軍事期刊近期也為文分析俄烏戰場的經驗。

2007年在法國巴黎航空展上的以色列滯空攻擊彈藥哈比,由以色列航太工業公司(IAI)設計生產,1997年在巴黎航空展上首次亮相。名字取自希臘神話中的鷹身女妖。
(圖/Public Domain)

英文網路政治雜誌《外交家》在文中引述中國軍事文章分析指出,滯空攻擊彈藥雖然體積小,但在烏克蘭大規模消耗戰中卻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這些相對低成本的武器可摧毀高價值的目標,例如防空雷達和飛彈以及其他重要目標。

神風無人機效益高 具有四大作戰任務

因此,中國戰略家認為神風無人機或稱之滯空攻擊彈藥在這消耗戰中極具成本效益。這種明顯的模式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家大力投資新型滯空攻擊彈藥的開發和使用,以及研究相關防禦對策。 

滯空攻擊彈藥在俄烏戰場有四種作戰任務。

第一個是壓制敵方防空系統。由於雙方都缺乏相對有效的電子干擾能力,因此很難保證人駕戰鬥機的安全。此外,反輻射飛彈(anti-radiation missiles)供應不足,無法執行美軍專門標定、獵殺敵方雷達及飛彈系統的野鼬小隊(Wild Weasel)戰術。這使得滯空攻擊彈藥成為雙方執行防空壓制行動的首選。 

滯空攻擊彈藥的特性使其成為執行任務的理想選擇。滯空攻擊彈藥通常使用複合材料,它們體積小、速度慢、都卜勒效應弱。中國的分析認為俄羅斯的柳葉刀自殺式無人機 -3(ZALA Lancet -3)在瞄準和削弱烏克蘭防空系統方面特別有效,俄羅斯軍隊在這方面已經有一整套戰術。

俄羅斯柳葉刀無人機ZALA Lancet,由俄羅斯最大軍火商卡拉希尼柯夫集團旗下的ZALA Aero Group生產。衍生型Lancet-3是外型尺寸較大的版本。
(圖/CC0 1.0 DEED)

第二個任務是反砲兵。隨著戰爭從機動戰爭轉變為更靜態的塹壕戰,火砲的使用變得更加重要。在戰爭的這個階段,雙方都更會地利用滯空攻擊彈藥,對敵方可能部署火砲的地區進行巡邏和偵察,發現後予以追殺。

第三個主要任務是瞄準裝甲車。整體而言,主戰坦克比輕型裝甲車輛更難被滯空攻擊彈藥摧毀。中國認為,美國提供的彈簧刀(Switchblade)自殺無人機不足以攻擊堅固的裝甲目標,彈頭相當於手榴彈,很難完全毀傷大型裝甲目標。因此,烏克蘭軍隊的滯空攻擊彈藥在反裝甲作戰中的戰績平平。不過,在俄烏戰場上,坦克往往獨立作戰,態勢感知能力較差,這為滯空攻擊彈藥提供了機會,找到合適的時機打擊坦克薄弱的頂部、側面和背後。

第四個任務是攻擊前線的移動目標,例如步兵。中國分析人士指出,俄羅斯和烏克蘭對滯空攻擊彈藥的戰術使用有所不同,俄軍使用的滯空攻擊彈藥主要攻擊大型目標,烏克蘭軍隊的滯空攻擊彈藥更有可能用於獵殺移動目標。但彈簧刀自殺無人機在這方面沒有發揮影響力。因為彈簧刀自殺無人機的火力有限,一旦俄羅斯士兵躲進戰壕或掩體中,彈簧刀自殺無人機就很難造成有效的殺傷。

關於如何防禦滯空攻擊彈藥,對付滯空攻擊彈藥最終需要開發極其先進的雷達和多光譜光電探測能力,來提高探測能力。美國最近的開發的機動短程防空(M-SHORAD)在砲塔上就有一個綜合光電感測系統,用於目標捕獲和態勢感知。

美國雷神公司的高功率雷射武器系統 DE M-SHORAD 安裝在美國陸軍的史崔克裝甲車(Stryker vehicle)上。用高功率雷射反制小型無人機比起用防空飛彈要更具有成本效益。
(圖/U.S. Army)
美國雷神公司設想高功率雷射可以使用的場景。

台灣如何應對中國使用神風無人機?

此外,中國也正研發微波武器,此類武器射程受天氣影響更小,火力控制能力更好,更適合應對無人機群攻擊。目前美軍正在研發的微波武器系統在測試中擊落了數十架無人機

整體而言,除了 AI 在軍事方面的利用之外,中國軍事人員正在密切關注烏克蘭戰爭中無人機和滯空攻擊彈藥的使用情況,這表明他們可能已經在考慮如何改善進攻戰術與防禦對策。他們顯然是在攻台的背景下思考問題。

有中國的分析文章指出,中國必須特別警惕台灣的滯空攻擊彈藥。因為,台灣的劍翔無人機就是以色列神風無人機的翻版,因此對中國來說,台灣軍隊可能會使用劍翔無人機來攻擊中國登陸部隊,但中國本身就是無人機超級大國,也可能會部署大量攻擊無人機(或是無人機蜂群),迷惑台灣的劍翔無人機進而壓制此類防禦戰術。 

台灣「劍翔」反輻射無人機,由中科院研發自製。
(圖/中央社)

延伸閱讀:
中國的如意算盤?援俄致命武器的風險、吸收經驗精進戰略思維
路透社:中國軍方論台海戰爭首重無人機、忌憚標槍飛彈、星鏈衛星
俄烏戰爭網路戰 台灣能學到什麼?
知己知彼》中國從俄烏戰爭學到什麼?
俄烏戰爭週年》俄烏資訊戰交鋒
中國大疆遊說美議員反無人機法案 烏克蘭自製無人機力搏援俄中製無人機

參考新聞連結:
2023/11/11 SCMP Biden, Xi set to pledge ban on AI in autonomous weapons like drones, nuclear warhead control: sources
2023/11/13 Business Insider Biden and Xi will sign a deal to keep AI out of control systems for nuclear weapons: report
2023/11/14 The Japan Times Japan joins U.S.-led effort to regulate military use of AI
2023/11/03 The Diplomat Chinese Strategists Evaluate the Use of ‘Kamikaze’ Drones in the Russia-Ukraine War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