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荷蘭下議院以全數通過力挺台灣加入國際刑警組織之後,台灣外交在歐洲再傳捷報。德國新政府即將在下月上任,今天公布最新施政計畫,首度在聯合執政協議中提及台灣,協議強調與中國在貿易和體制的競爭關係,並明確表示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認為唯有在兩岸都同意的情況下才能改變現狀。歐洲學者表示這顯示新政府展示強勢的對中政策;駐德國代表謝志偉對此感到欣慰,強調這是一大突破。 Read More
歐洲議會議員、官員及政策顧問等的官方代表團台灣廣受國際媒體關注,泰半抱持正面態度。不過《歐盟觀察家》刊出一篇智庫歐亞中心資深研究員布朗克(Jan Willem Blankert)的文章,認為國際外交是消弭既存緊張的藝術,「歐洲議會議員應該聚焦於化解中國與台灣之間的緊張」,而不是「在印太地區不負責任的大張旗鼓」。 Read More
外交部長吳釗燮近期大力推展台美關係,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昨(30)日發布千字文,抨擊他藉各種場合瘋狂散布台獨言論,並指責各種台獨勢力猶如秋後的螞蚱,不過是蒼蠅嗡嗡叫。對此,陸委會痛批,用極其下限的語言誣蔑只是凸顯對岸涉台單位的失格,升高兩岸對立,讓台灣人民更加反感,盼國台辦未來謹慎對台發言。 Read More
日經披露所取得的歐盟印太戰略報告初稿,顯示歐盟為了提升在亞洲的影響力,尤其是為了在半導體供應鏈上加強與亞洲伙伴的合作關係,將與日、韓、星建立數位伙伴關係,並與尚未締結經貿協定的台灣深化商務投資連結,在科技、疫苗分享與對抗氣候變遷等具有共同利益的事務上,也會樂於與美日印澳所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共同合作。 Read More
居住歐洲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艾未未在《藝術網》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已經將箝制自由之手伸向他國:即將開幕的香港M+博物館決定不在開幕展中採用他的攝影作品《透視研究:天安門》。這是一系列艾未未「比中指」的攝影作品,其中一張被比中指的對象是天安門廣場。另一個是瑞士信貸銀行通知將要關閉艾未未銀行賬戶,理由是在中國有犯罪紀錄。 Read More
台灣的外交環境進入新的里程碑,歐洲議會外委會近日高票通過「台歐盟政治關係暨合作」(EU-Taiwan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Cooperation)報告暨相關修正提案,其中,在此份報告中建議歐盟駐台機構正名為「台灣」,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今(2)日對此表示強烈反對,而我方外交部對於歐洲議會外委會的善意表示誠摯感謝。 Read More
外交部長吳釗燮宣布將以「台灣」名義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設立代表處,引發中國大動作反彈,於三日後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相應召回大使。各自召回大使其實就是互相驅逐大使的委婉表達,實務上具有等同效果,嚴重程度僅次於斷交和外交降級。換言之,中國對立陶宛施加極大的政治壓力。 Read More
由於立陶宛要在台灣設置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中國故而召回其駐立陶宛大使,立陶宛政府表示仍是支持一個中國原則下與台灣發展關係,對此,中國外交部昨(11)日對此回應認為,立陶宛此舉即是幫「台獨」勢力站台,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則表示支持美國的歐洲夥伴發展與台灣的關係。 Read More
在武漢肺炎疫情而延期的東京奧運歷經波折,終於在今年舉辦,7 月 23 日為東京奧運開幕式,在此次開幕式中,台灣的進場順序是以タ(tai)字音進場,且日本在講到台灣時更直接說出「台湾です」,頓時讓台灣人感到無比振奮,總統蔡英文對此表示感謝日本,然而,國台辦對此發言在昨(26)日表示不滿,國台辦還強調,只會在體育賽事上搞小動作。 Read More
誠如英國記者盧卡斯(Edward Lucas)在《泰晤士報》撰文指出,面對野心勃勃的中國,歐洲國家的外交政策十之八九慘不忍睹,歐洲最強大的首推英法德三國,但法國只會虛張聲勢,德國被梅克爾的黃昏(Merkeldämmerung)所淹沒,英國人則又想抗拒中國的惡意,又欣羨中國的財富,在這兩者之間擺盪不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