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

北韓與俄羅斯:同床異夢 親密但短暫的交易關係

國際關係專家正關注的大國的「約會習慣」,透往來的頻率、談論的主題,來預測政治、經濟及軍事影響力可能的變遷。歐洲智庫GIS(Geopolitical Intelligence Services)觀察,莫斯科在除了與北京的「高調戀情」之外,與北韓的關係反倒較不引人注目,然而對國際政治的發展影響卻相當大,也令人擔憂。 Read More

12 months ago

【斯坦】痛恨西方的左派 創造疑美論、出賣台灣

俄羅斯剛侵略烏克蘭的時候,西方媒體主流的左派思想發揮了自己的作用。綏靖派開始把責任轉移到美國身上。最受矚目的是幾個所謂的「反帝國主義」思想家,也是西方左派思想領袖,奇特的是,他們如何能選擇性忽視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帝國主義政權——俄羅斯與中國,而把砲口對內把一切責任都轉移到美國跟西方國家的身上? Read More

12 months ago

2023台美建交民調》陳冠憲:國際局勢越來越激烈,台灣犯錯的空間越來越少

台灣安保協會研究員陳冠憲指出,政府面對兩岸議題,多將「台灣」與「中華民國」相繫。而這樣為求取最大公約數的戰略性模糊,成效卻不如理想,非但沒有促成「台灣」認同的成長,反倒使民眾滯於「中華民國台灣」,甚至退回「中華民國」認同,在統獨議題中更是往「維持現狀」靠攏。保守的選項只會鼓勵保守的心態,這樣的取徑值得重新思考。 Read More

12 months ago

中俄暗自角力 中亞地緣關係成分歧關鍵

美雜誌《國家利益》指出,近年美國的外交政策以緊縮為特點,因此造成國際局勢的不穩定。此時,美國應適當調配資源、「把錢花在刀口上」,透過支持烏克蘭、以色列及台灣穩定局勢。而在美國加強歐洲、亞洲盟國間聯繫時,也應當尋找俄國與中國間關係的弱點,與兩國接壤的中亞地區便可作為突破點。 Read More

1 year ago

烏獲情報:北京與俄國商討 共建克里米亞隧道

週五(24 日),《華盛頓郵報》以獨家報導指出,烏克蘭安全部門攔截到一則秘密通訊:莫斯科及北京高層正針對一條隧道的工程進行協商,這條海底隧道將由俄國通往克里米亞,目的是希望建立一條避免被烏克蘭攻擊的運輸路線。 Read More

1 year ago

朝俄否認進行武器交易 俄國士兵卻發影片感謝北韓提供彈藥

儘管北韓和俄羅斯皆否認進行武器交易,然而在社交媒體上卻出現了一段俄羅斯軍人表達「感謝北韓武器支援」的影片。若朝俄武器交易屬實,將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 Read More

1 year ago

美中限制AI在軍事運用?中國正關注「神風無人機」的俄烏實戰經驗

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11 月 16 日 APEC 期間會面,論及台海問題、軍事衝突、芬太尼和人工智慧等議題。而在會面前,《南華早報》等數家外媒報導拜登和習近平會討論,並簽署有關限制在無人機與核武控制系統中使用人工智慧的協議。 Read More

1 year ago

台灣保衛戰:解放軍的優勢與弱點

拜習會於週三(15 日)結束後,台海議題再度引發國際關注。儘管拜習會看似和平落幕,但事後拜登在記者會上再次將習近平稱為「獨裁者」(dictator),而中國共產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對於台灣問題,仍舊表示美國應將「不支持台獨」表現在具體行動,並停止武裝台灣等語,足見台海衝突的陰影尚未淡去。 Read More

1 year ago

日本擬放寬防衛裝備轉移限制 出口飛彈給美國間接援烏

日本政府與聯合執政的自民黨、公明黨正在協調放寬防衛裝備的出口限制。針對支付授權費給美國企業,並在日本製造的「授權生產」(Licensed production)產品,將原則性允許出口到美國。需要協商具體的出口後管理制度以修改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的指引。 Read More

1 year ago

系統性對手?短時間內無法消弭的歐中歧見

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 11 月 14 日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以「重建雙方互信」為題發表演說,指稱歐盟近年來採取「去風險化」的思維,是充滿獨斷、片面,將政治考量強加在經濟事務之上的想法。所謂降低對中國原物料、太陽能面板、電池等產品的依賴,對中國的電動車、風力發電機組展開反補貼調查等,本質上也是有違世界貿易組織規範的保護主義。 Read More

1 year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