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留在中國以外地區的台僑、原台籍日本兵,費盡百般周折才由聯軍總部、日本政府及聯合國救濟總署協助遣返台灣;至於在中國戰區的,因為是由戰爭期間跟日本屬於敵對關係的國府負責,涉及的因素顯然錯綜複雜得多,所以,滯留在這個戰區的台僑、原台籍日本兵備嘗歧視(或仇視)、羞辱、剝削,其中尤以滯留海南島者更處於生不如死的淒慘境地。 Read More
二戰甫結束局勢仍處於紛亂的狀況,滯外(除了中國)台僑多數是採自行設法的方式返台,原台籍日本兵則與日本兵一齊被集中或分開居留,至於未涉及戰爭罪行的原台籍日本兵,是由盟軍總部、當事國及日本政府分批遣返原居地再輾轉返台之後,被拘禁在南洋及東南亞的「台籍戰犯」便成了台灣社會的關注話題。 Read More
筆者剛剛閱讀完政大社會研究所鄭力軒教授,在去年底出版的新書《不待黃昏的貓頭鷹:陳紹馨的學術生命與台灣研究》之後,解開我心中很多疑惑,讓我對於社會學,甚至人類學、民俗學在台灣的發展脈絡有了更清晰的圖像。 筆者認為這本書其實作者藉由陳紹馨這位橫跨日本、國府接收、美援這三個時期的社會學家的學術發展脈絡,進行了台灣社會學的社會學分析,他坎坷的學術生命,也正反映了台灣社會學發展的崎嶇與斷裂。 Read More
歷史容易被遺忘,更經常被刻意遺忘;台灣人的歷史感淡薄,在黨國有計畫地洗腦、思維轉換、掩沒下,許多黨國做過的思想動員都被抹消或沖淡了,以為經過時間流轉後,新一代台灣人就完全不知道他們所做過的。 Read More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美國因而正式對日本宣戰;隔年年初,美國下令將西海岸各州的日裔美國人集中監禁,直到二戰終戰才解禁。沒想到這種事當時也發生在中國,只不過遭到中國集體監禁的是:中日戰爭期間具有日本國籍的台灣人。必須強調,那是發生在中日七七衝突後仇視性的監禁,跟二戰後在中國各地所發生對台灣人報復性的欺凌,完全不同。 Read More
中國國民黨政權劫收的龐大資產,除了機關、企業工廠接收後維持運作之外,民營企業、商店及民房等分批標售;比蔣軍軍備精良的機艦槍砲等軍事武器都送往中國,但數量究竟有若干,在警備總部的軍事接收總報告書裡不是語焉不詳就是缺漏。至於民生物資只有第一批接收的米糖有紀錄,後續源源不絕劫往中國的則完全黑箱。 Read More
二戰終局日本的投降,根本原因是美國轟炸日本本土並投下兩顆原子彈所致,而非中國國民黨滿口謊言的所謂「八年抗戰勝利」;戰後最早抵達台灣的是美軍,也非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編造的歷史必須「轉型正義」予以還原,教科書更應告訴台灣學子正確的歷史。 Read More
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當時非常著名的《人民導報》,刊登了一則極為令人側目的消息:「近聞萬華地區也有食糧問題服毒自殺者。」隨後接連幾天,各報都有類似的消息,連官方的《新生報》也報導:「台南饑饉,同胞不願行乞,因缺食而自殺者時有所聞。」而台南北門區各鄉村一般民眾多數是一天只能吃一餐,其他絕大多數貧民只能買四年前日本人囤積在倉庫的番薯簽,更慘的則採野生草根煮食(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一日《和平日報》)。 Read More
用機槍封鎖射殺布袋嘴百姓並非突發的單一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後起初那幾年的台灣,中國國民黨政權官僚貪污腐化,軍警仗勢擾民、開槍射殺民眾的案件,是三不五時都在發生的。許多軍警人員經常為了細故而拔槍殺人,比如無票坐車遭驗票,或調戲婦女不成,甚至購物不付錢任意索取人民財物,都動輒拔槍示威,甚至穿制服公然行劫、威嚇、殺人的新聞報導,屢見不鮮。 Read More
二次大戰終戰,日本投降放棄對台灣的統治,而台灣主權地位未定之際,代表盟軍來台進行軍事接收的國民政府軍隊,立即違法在台灣徵兵,並且違背「台灣兵不離台灣」等各種承諾,將台灣兵強迫送往中國投入國共內戰,泰半戰歿犧牲後延宕四十年才被迫面對善後問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