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試射

【劉以正】2024大選開跑 —— 各政黨的國防政策必考題

隨著2023年5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確定提名現任新北市長侯友宜為2024年大選的總統候選人,目前三組候選人也已初步確定:民進黨賴清德、國民黨侯友宜、民眾黨柯文哲。面對台灣一直受到中國飛彈對準台灣、中國軍機不斷擾台,以及全球意識到中國霸權擴張威脅的關鍵時刻,有必要檢視三位候選人及其所屬政黨對國防議題的態度。 Read More

12 months ago

《寸步不讓》從龐培歐回憶錄看龐金過招的小幽默

在美國前國務卿龐培歐的回憶錄《寸步不讓:為我所愛的美國奮鬥》(Never give an inch: Fighting for the America I love)一書當中,開頭第一章:找尋冒險者,就以川普總統戲謔稱呼的「小火箭人」金正恩開場。這是發生在2018年3月30日當時還是中央情報局頭子的龐培歐,他第一次出訪朝鮮,這是個秘密行程... Read More

1 year ago

金正恩不停試射飛彈 美國、聯合國加緊制裁援助極權政府

北韓於 10 月初進行飛彈試射,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則於 10 月 7 日對北韓相關實體進行制裁,其中包括來自新加坡、台灣和馬紹爾群島的兩人和三家公司。另一方面,美國 6 日也對一名緬甸商人和另外兩名參與從白俄羅斯採購俄製武器援助緬甸軍政府的人實施制裁。 Read More

2 years ago

北韓以射彈排解不安感?金正恩是冷靜理性還是焦躁衝動?

根據日本防衛省的統計,今年截至 10 月 6 日,北韓已進行了 24 次飛彈試射。而在 9 月下旬到 10 月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連連發射了 6 次共 10 枚飛彈。為因應此狀況,美日韓海軍也進行了演習牽制北韓。北韓為何如此頻繁發射飛彈?《富士新聞網》訪問美國華府專家,他毫不諱言地說這是源自於北韓的恐懼。 Read More

2 years ago

東協聯合聲明憂台海危機 布林肯、王毅出席但避會面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結束台灣的訪問後,中國隨即在台灣周邊水域進行軍事演習發射彈道飛彈,引發區域局勢緊張,並造成日韓等國的航班大亂。對此,西方國家敦促北京不要進一步升級緊張局勢,而東協在外長會議期間也罕見的發表集體聲明,文中雖未直接點名中國,但明確表達對台海緊張局勢的擔憂並呼籲克制。 Read More

2 years ago

【報呱全世界】EP118 裴洛西來台.全球關注台灣! ft. 何浩明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 8 月 2 日至 3 日訪問台灣帶來台海局勢急遽升級的影響,但中國不但持續在台灣周遭進行實彈軍演,更引發嚴重的區域安全危機。不過,面對中國的恫嚇,台灣人不僅以實際行動力挺裴洛西來台,更不同於過去在「1996年台海危機」時的緊張氛圍,這當中的差異在哪裡? Read More

2 years ago

譴責北韓潛射飛彈實驗?中俄出手、安理會終未達共識

北韓在 19 日進行潛射飛彈試射實驗。愛爾蘭、法國、愛沙尼亞首先發出聯合聲明要求北韓採取「完全、可檢驗且不可逆的方法」放棄彈道飛彈和核武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英、法提出召開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會議,歐美國家譴責北韓違反安理會決議,但會議中和呼籲鬆綁制裁的中國、俄羅斯形成對立,最後未達成共識而沒有發布聯合聲明。 Read More

3 years ago

日本專屬經濟區多事之地 中國非法漁船、帶飛彈的俄軍和北韓公船通通來

年不斷有他國漁船在此非法作業,其中水產廳 6 月驅離的中國漁船數量暴增。而 6 月下旬,海上保安廳確認到有北韓公務船攜帶了疑似地對空飛彈的武器航行在大和堆周邊海域。另一方面,俄羅斯 7 月和 10 月上旬都在此海域進行了飛彈射擊演習,日本政府相關單位正加強戒備。 Read More

3 years ago

南北較勁?北韓試射不規則軌道飛彈 南韓潛射飛彈試射成功

2 枚彈道飛彈。飛彈以不規則軌道飛行約 750 公里,最高高度約 50 公里(低於以往飛毛腿飛彈),落在日本的專屬經濟區(EEZ)內。據韓國國軍聯合參謀本部(JCS),發射地點在北韓西部平安南道陽德附近。同日,韓國按計畫進行潛射彈道飛彈的水下發射實驗成功,韓國總統文在寅表示「韓國具有充分威懾力可以隨時應對北韓的挑釁」。北韓方面則稱發射飛彈是基於自衛,譴責韓國總統使用「挑釁」一詞,警告韓國需謹言慎行否則會破壞南北關係。 Read More

3 years ago

福克蘭群島主權爭議再起 阿根廷抗議英軍軍演

針對英國近日在海外領土福克蘭群島(Falklands Islands 或 Malvinas Islands)舉行軍事演習並試射飛彈,一直不放棄福克蘭群島主權訴求的阿根廷政府 2021 年 4 月 9 日向英國提出抗議,而對於鄰國烏拉圭允許英國軍機落地加油一事連同向聯合國及國際海事組織提出投訴。 Read More

3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