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安保協會、現代文化基金會、新台灣和平基金會主辦的「AI與風險社會」講座,邀請到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陳慧蓉、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吳豐維,以及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到場分享 AI 發展背後的風險,並由黑熊學院執行長朱福銘主持綜合討論。
延伸閱讀:AI 與風險社會》哲學教授吳豐維: AI 需反應台灣主權、特有價值
AI與風險社會》勞團孫友聯: AI 恐帶來科技性失業 推動發展應兼顧勞工權益
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的陳慧蓉教授探討了人工智慧(AI)對新聞業及社會的影響。陳慧蓉將 AI 背後的風險比喻為「進擊的巨人」,建議應該築起風險防範的三道城牆:「主權資料庫建置、責任應用與發展、人工智慧公民識讀」。
此外,陳慧蓉強調AI背後的數位學習與人類的語言學習模式不同,社會應該關注未來 AI 數位系統學習失控時,政府、社會該如何制止。
陳慧蓉提到,被稱之為「AI教父」的前 Google 執行長辛頓(Geoffrey Hinton) 已指出幾個 AI 風險:
陳慧蓉連結到今(2024)年 8 月 1 日上路的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以「風險」為主軸區分 AI 的四種風險,分別為:
陳慧蓉提到歐盟對AI的規範,隨著生成式AI的發展,也會隨之修正。
陳慧蓉指出,AI 資料庫經常忽視台灣本地文化,導致 AI 生成的內容,經常被外來語充斥,不符合台灣本土特徵。對此,陳慧蓉相當肯定目前以台灣主體性為文本的「可信任生成式 AI 對話引擎」(TAIDE),引入台灣特有的語料庫。
不過,陳慧蓉指出,目前台灣的資料庫中,原住民語言、性別平等意識及運動,或相關的社會議題的呈現還是不足。背後的問題,不只是資料庫,還反映出台灣轉型正義在檔案或論述上進展的遲緩,導致相關資料的釋出,趕不上資料庫的更新。
因此,陳慧蓉也呼籲未來台灣的 AI 重點發展,更應該關注轉型正義及永續價值,建構「可信任」AI 模型,以反映民主社會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