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週五(10月15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電話熱線後,宣佈歐盟將在近期內與中國進行高峰會。米歇爾透過推特表示:「儘管歐、中關係存在著歧見,但是維持雙方對話依舊重要,因此我同意舉行一場高峰會加強雙方之間的對話」,而這則推文中並未提到舉行高峰會的確切時間點。 Read More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於 9 月 15 日發表年度盟情咨文(State of the European Union),言詞中將中國定位為歐盟首要課題的態度已然浮上檯面。 Read More
「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ECFR)發表《Moving closer: European views of the Indo-Pacific》的研究報告,指出歐盟宜盡快擬定務實的印太戰略,提高自身在印太區域的能見度,避免遭到邊緣化的下場。 Read More
由於洽簽貿易協定必須將氣候變遷、勞動人權等政策因素納入考量,再也不能單純聚焦在關稅與配額的減免,使得歐盟在可預見的將來都不太可能再敲定一份真正能夠落實生效的貿易協定。 Read More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將近三分之一的海運航線都會經過南中國海,而且南中國海是東亞與印度洋之間的必經之路,東協又是歐盟除美中之外的第三大交易對手,因此儘管歐盟及其會員國看似與南中國海範圍內的主權爭議毫無相關,但是卻仍積極表態支持聯合國的宣判,畢竟開放且遵守法治的南中國海,最能降低歐盟業者的營運風險。 Read More
外交部長吳釗燮宣布將以「台灣」名義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設立代表處,引發中國大動作反彈,於三日後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相應召回大使。各自召回大使其實就是互相驅逐大使的委婉表達,實務上具有等同效果,嚴重程度僅次於斷交和外交降級。換言之,中國對立陶宛施加極大的政治壓力。 Read More
過去美國一直是歐盟的最大貿易夥伴,但疫情造成的衝擊,改變了全球貿易當前的版圖。根據 Statista 數據統計公司的資料,歐美貿易在 2020 年陷於停頓,但歐盟自中國的進口金額增加了 267 億美元,歐盟對中國的出口也增加了 53 億美元,整體結果就是中國取代了美國,成為歐盟的最大貿易夥伴。 Read More
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在7月15日以58票贊成、8票反對、4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新版的歐盟對中戰略草案,接下來將送交歐洲議會全會進行審議,做為日後歐盟對中政策的主要依據。 Read More
今年 3 月歐盟宣布制裁 4 名涉嫌侵害新疆維吾爾人人權的中國官員,很快招來中國方面的報復,也宣布制裁歐盟政治人物、學者和研究團體,雙方關係陷入僵局,歐洲議會更在 5 月下旬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凍結審議歐盟與中國的《全面投資協定》(CAI),直到中國取消對歐盟的制裁為止。 Read More
不論是先前德、法兩國獨自規劃和中國領導人面對面的對話,或是去年主導簽訂《歐中全面投資協議》(CAI)的行為,還是匈牙利在最近幾個月一再憑一己之力,阻礙歐盟集體對中國侵害香港人權一事發表聲明,這些都讓立陶宛意識到歐盟的對中政策不能再繼續多頭馬車,也不能再只是座談空論,呼籲歐盟要建立對中國的「一致立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