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從陳文成廣場風波看到被消失的香港記憶

歷經十年,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於 2021 年 2 月 2 日正式啟用。啟用典禮當天題字「紀念一位堅決抵抗國家暴力的勇者」卻是以保麗龍暫時製成,直到 6 月 19 日校務會議,題字終於確立 (圖:陳璿安攝於 2021 / 02 / 02)

▍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落成始末

40 年前,赴美留學的陳文成博士返台後遭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約談,7 月 3 日早上,被發現陳屍於臺大研究生圖書館(今臺大圖書資訊學系系館)草坪。整起事件疑點重重,當時政府在一開始即把調查方向導向「畏罪自殺」,然而來台協助解剖的美國法醫指出:「陳文成不可能死於自殺,也不可能死於意外。」

30 多年來,陳文成事件相關檔案都被國安局列為「永久機密」,直到 2019 年《政治檔案條例》通過,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以下簡稱為「促轉會」)才得以閱覽完整檔案。2020 年,促轉會公布陳文成事件調查報告,證實陳文成於案發前即遭情治機關監控,且有證據顯示陳文成陳屍處並非第一現場,與過去官方說法不符。直至今日,事件全貌尚未水落石出,家屬仍在等待遲來的正義。

2012 年,陳文成基金會發函臺大,希望在事發地點設立紀念碑,並獲得大量師生響應。然而,當時部分教授以「女學生怕鬼」、「立碑視同政治掛勾」為由反對,遲至 2015 年,「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的命名終於正式通過。而後又歷經數度波折,2021 年 2 月 2 號,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方得以啟用。

2011 年陳文成基金會發函臺大,未獲回應。
2012 年陳文成基金會發起網路連署,獲得近 6500 位同學響應。隨後臺大學生於校務會議提案,然無下文。
2014 年臺大校務會議原則性同意「陳文成紀念廣場」的命名。
2015 年校務會議正式通過廣場命名與立碑。
2016 年臺大新版校園地圖納入「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並完成廣場設計競圖。
2017 年廣場設置暫時立碑。
2018 年時任代理校長郭大維擬「另組專案」討論廣場規劃,引發廣場生變的質疑。在學生抗議之下,郭大維撤回提案。
2019 年時任校長管中閔背棄前任校長楊泮池為廣場出一半經費的承諾,表示「這是一個政治敏感的事情」,不宜由學校出資或募款,並拒絕協助宣傳基金會募款。最終基金會單獨募款,並於兩個月後達標。
2020 年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完成捐贈簽約。
2021 年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完工。
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歷經一波三折,終於在 2021 年完工啟用。表格整理自臺大學生會 NTUSA第 52 屆台大研究生協會會長吳依潔,陳璿安整理。

記憶的艱難

然而,事件並未就此落幕。廣場落成啟用後,臺大歷史系周婉窈教授指出,啟用典禮上「三一矮牆」的題字「紀念一位堅決抵抗國家暴力的勇者」僅是以保麗龍暫時製成,原因竟是校方對「國家暴力」四字有意見。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題字」即被移除。

同年 6 月校務會議上,臺大學生會再度提案,要求重新設置「三一矮牆」文字,並增設說明牌,詳細說明陳文成事件的始末及紀念意義。最終,矮牆文字以 74:64 驚險通過,然而,說明牌卻在多位教師反對、校長管中閔無視會議規則的混亂之下,退回校園規劃小組審查。

根據臺大學生會表示,會議上包含林鶴宜、馮燕在內,部分教師認為學生代表提出的說明碑「文字太過冗長」;然而,亦有與會者指出,校方版本僅列出陳文成博士的生平,未說明陳文成對臺灣民主的貢獻以及事件的始末。校方最初的版本,甚至對當時的加害者避而不談,在學生會的建議之下,才將「經警備總部約談」列入說明文字中,顯見校方對於核心問題的迴避。

臺大學生會將兩種版本的說明文對照,可看出秘書室版本僅條列出陳文成生平,對事件起因、經過均未加以著墨,更對後續促轉會的調查隻字未提。學生會版本則明確指出陳文成是因為支持臺灣民主運動,而成為情治單位監控的對象/圖:臺大學生會 NTUSA)

從「該不該記憶」到「如何記憶」,環繞在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的種種風波,都顯現面對歷史的困境。臺大校方不斷以「政治敏感」為由,逃避負起歷史責任。然而,若我們承認德國納粹屠殺、南非種族隔離、韓國光州事件皆違背人道原則而必須予以譴責,為何面對本國的白色恐怖史,每一件都成了不可碰不可說的政治話題?臺灣社會對於「政治」的迴避,又何嘗不是四十年戒嚴的威權遺緒?

當掌權者試圖遮掩真相,我們不得不思考,在已經自詡為「自由民主」的社會,我們想要留下哪些歷史足跡給未來世代?數十甚至數百年後的子孫,是否仍必須如同今日的我們,苦苦在歷史文獻中尋找真相的曙光?作為關注臺灣轉型正義的年輕學子,筆者深知建立「共同記憶」的艱難。然而,若我們僅消極迴避歷史責任,任憑歷史持續被選擇性遮掩與遺忘,未來社會恐將越趨對立,因人們想要探詢真相的好奇心,從不因外在環境的打壓而稍退。

從臺灣反思香港現況

若此時此刻,臺灣面對的問題是「該記住什麼」,香港無疑正經歷更為艱難的處境:「能留下什麼」。2012 年,香港反對國民教育運動(簡稱為「反國教」),即反對中國政府在忽視香港複雜認同的情形下,以膚淺的「同文同種」、「血脈相連」種族主義,強推結合「大中華民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祖國」認同。儘管反國教在當時取得暫時性勝利,中共當局與港府沆瀣一氣、試圖抹滅香港本土記憶的魔爪卻未就此罷手。

自港版《國安法》於 2020 年上路以來,政權更加肆無忌憚地留下政權想聽的話,封住政權看不順眼的口。以臺灣人最為熟悉的香港蘋果大逮捕為例,2020 年 8 月 10 日,警方以違反《國安法》為由,逮捕香港蘋果高層 7 人。港警口中宣稱的「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僅是《蘋果日報》於 2019 年反送中運動後,由於政府持續忽視民意,而刊登呼籲外國制裁中國以施加輿論壓力的文章。2021 年 6 月 17 日,又以同個理由再度逮捕蘋果高層 5 人。

然而,其中自相矛盾而荒謬之處顯而易見:其一,「串謀」是雙方共同做出決定,與報刊文章單方面的「呼籲」性質顯然不同;其二,報刊本應容納多元聲音,文章立場並不能代表公司立場;其三,港版《國安法》於 2020 生效,警方卻以 2019 的文章為證據,違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聲稱的「既往不咎」617 大逮捕後,警方隨即凍結蘋果公司資產,使得蘋果不得不在 6 月 24 日停止運作。

6 月 24 日 0:00,香港蘋果的官方網頁、臉書粉專、Instagram 帳號、YouTube 頻道資料全數消失。香港蘋果作為香港七大報中,唯一敢於和政權作對的媒體,所有關於反抗的記憶,一夜之間歸零。香港蘋果創立 26 年來的港人自救史,永遠停留在這代人的悲痛與無力中。

如今香港蘋果官方網站,僅能看到「感謝讀者支持」的說明文,26 年來的紀錄一夕消失/圖:截自香港蘋果官網,截取時間 2021 / 06 / 29。

除了《蘋果》以外,政權對傳媒的打壓,也使得其他媒體不得不人人自危。香港著名獨立媒體《立場》新聞,在《蘋果》關台三天後發出聲明,表示會將今年(2021)五月前刊出的文章全數下架,待評估風險後再重新刊出。隔日,香港電台節目《自由風自由 phone》無預警換走原先主持人區家麟。短短一週內,香港傳媒動盪不斷,媒體作為第四權的責任被政權強制拔除,大眾傳媒的記憶,僅能容下對政府的歌功頌德。

自《蘋果》關台後短短一週,香港傳媒風波不斷,這些僅是 2019 反送中運動以來,香港面對惡劣困境的部分切面/圖:《立場》新聞(2021 / 06 / 28)

▍臺灣的過去式,不該是香港的現在式和未來式

2020 年,陳文成事件 39 週年之際,蔡英文總統於臉書發文,表示「臺灣的過去式,不該是香港的現在式和未來式」;但令人難過且無力的是,臺灣的過去的確正在香港重新上演。

40 年前,陳文成博士被政權推下;2019 反送中運動以來,香港出現多具來歷不明的屍體,其中不乏死狀可疑者,然而其中大多被警方推論為「死因無可疑」。

最著名的案例,莫過於 2019 年 9 月 22 日,九龍一帶海面出現一具全裸女屍,身分經確認後為 15 歲少女陳彥霖。警方迅速判定陳彥霖為自殺,然而陳彥霖親友皆出面指證,陳生前為游泳健將,以跳水自殺不合常理,且陳曾參與反送中示威,質疑陳彥霖是「被自殺」。2020 年,香港法院裁定陳彥霖「死因存疑」。從「死因無可疑」到「死因存疑」,中間仍有太多問題需要被釐清,政權刻意留下的空白,只怕不能撫平親友心中的傷痛。

▍今日臺灣,能否成為明日香港?

2014 年,「今日香港,明日臺灣」的口號迴盪在太陽花學運現場,讓許多人意識到中國威脅從來不能置身事外。此口號的出現固然有其背景,然而它也簡化了台港各自的脈絡,甚至暗示臺灣應以香港作為歷史借鑑。沒有一個國家爭取民主自由的過程,需要成為他國的教訓。相反地,當臺灣逐步走出威權陰影,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守護民主前輩為我們爭取的一切。「守護民主」不僅是空泛的口號,更有現實上應盡的責任,其中,反省歷史、誠實面對歷史記憶,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的風波,顯現掌權者如何害怕承擔此一責任。若我們願意以「今日臺灣,明日香港」鼓舞港人,我們又要以什麼狀態,說服港人相信光復之時,這些記憶的刪除、惡鬥與角力不會再持續?國立臺灣大學作為全臺最高學府、享盡社會資源,當師長們在畢業典禮上反覆叮囑學生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師長們能否先以身作則,面向過去,倒退著走入未來*?

2019 年,在台港人於臺北公館地下道設立連儂牆,得到大量臺灣人響應,於便條紙上鼓舞港人/圖:陳璿安攝於 2019 / 08 / 04。

*本句改寫自胡淑雯《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編選序

參考資料(依筆劃排序)
立場新聞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陳文成案調查報告〉
胡淑雯、童偉格編,《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台北:春山出版,2020)
馬嶽,《反抗的共同體  二〇一九香港反送中運動》(台北:左岸文化,2020)
梁啟智,《香港第一課》(台北:春山出版,2020)
眾新聞
端傳媒
臺大學生會NTUSA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台北:衛城出版,2015)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5233954【陳文成廣場將短暫有碑無文 台大要卸15字碑文理由曝】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007020085.aspx 【蔡總統:台灣的過去式不該是香港現在和未來式】

About the Author

臺大臺文所碩士生,以人權工作為志業
最大心願是看到臺灣成為包容而友善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