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Quarantine)與「復活」

公元1650年的羅馬狂歡節 (圖/取自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近來全球的人類正面臨著有史以來可稱為「奇蹟」的一件事,有超過一半以上、約莫40億的人口,因為疫情之故,被強制「防疫隔離」(Quarantine),在家中自主管理,或在醫院由專業人員醫護。沒人料想得到會發生這樣的事,但它確實就在我們眼下經歷著。疫情發展至今,受創最嚴重的反倒是世界上居於先進文明的歐美國家,嚴重程度令人咋舌,各國紛紛祭出隔離政策,試圖阻止疫情擴散。

英文Quarantine(防疫隔離),即西班牙文cuarentena,或是法文quanrantaine,義大利文Quaranta giorni,意為四十日,又源自拉丁文quadraginta,意為四十。今人業已遺忘的語詞,如今佔據了新聞媒體的頭條。

Quarantine(隔離)一詞用於醫學、社會上的隔離,與天主教宗教傳統及十四世紀流行的黑死病密切相關;也與一般宗教或文化上,從飲食禁忌中區分「潔淨與不潔」,並延伸至靈魂如何純淨與玷汙的討論。中古世紀的歐洲對傳染病的理解深受宗教影響,認為傳染病乃是上帝對人類的警誡

Quarantine(防疫隔離)見於《聖經》尼尼維城的歷史典故,意指天主教用以淨化靈魂的時間(que usan cristianos para purificar su alma)」。雖然,quarantine更早還可以推到古希臘希波拉底與畢達哥拉斯的著作,但這個詞經由天主教傳統,在今日對西方文化產生了更加深遠的影響。

Quarantine與四十相關,這可以從cuaresma四旬期)及拉丁文quadragesima來看。四旬期原是紀念耶穌基督在曠野受魔鬼考驗,禁食40天。進一步,它指在四旬期時內心懺悔,透過齋戒而淨化靈魂,從而祈求上帝的恩賜與赦罪。守齋期間,教徒生活樸實,節制飲食,禁戒奢華的衣食,收斂物慾與聲色。 除此之外,還應對窮苦無家者給予施捨。

齋戒期間除了禁制嗜慾外,還應對窮苦無家者給予施捨。
(圖/取自維基百科;CC BY-SA 2.5)

當然,「四十日」還有其他方面涵義,不過我們談到四旬期或稱四旬齋期時,基本上以此為主。四旬期是以「復活節」(每年3月21春分後的第一個月圓日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為基準去計算的,往前推算40天,此即四旬期。在四旬期的「前三天」,清除屋內所有的肉品。在聖週四之前的40天期間,不可食肉。這是為紀念耶穌受魔鬼考驗禁食40天,以及用血來為人洗罪而被釘死十字架,而後復活。齋戒前,人會想做什麼?可能會先縱情狂歡,然後再進入到齋戒狀態,這也就是後來演變為「狂歡節」(carnaval)或稱「嘉年華慶典的緣由

Carnaval一詞,引用印度教的愛神卡瑪德瓦(Kāmadeva)聯繫在一起(與Carnaval諧音),祂的名字kāma(梵文काम意為性慾、好色和神,也即慾望之神),從而成為放縱肉體慾望的狂歡節象徵。而業力karma (梵文कर्म )與之同一字源。節日的意義,在此一變而為放縱肉體慾望的狂歡

公元1650年的羅馬狂歡節
(圖/取自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2020年的復活節是4月12日,聖灰禮儀日是2月26日,而2月23日就是今年的狂歡節。今日我們重提狂歡節到齋戒期的脈絡,對照現今日趨嚴重的疫情,有個特別的巧合。2019年12月31日,台灣向世界衛生組織(WHO)通報非典型肺炎,表示具人傳人的危險。WHO充耳不聞,忽略此一重要警告。隔年,2020年1月23日,中國春節前後疫情爆發。此時,全中國都歡喜的準備迎接舊曆新年;同樣是因為節日的關係。隨後,武漢封城,如同西方的Quarantine之前狂歡節的巧合。疫情由天主教國家開始引爆,接著在四旬期的期間發佈了禁足令。即使在法國戰爭時期,或是六八學運時期,都不曾取消過的法國大會考,此次卻因疫情而取消了,其嚴重性可想而知。

起初歐美國家不以為意的COVID-19,甚至有官員表示此為黃種人的疾病。但就在2月下旬,義大利爆發大範圍的社區感染,成為歐洲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歐洲淪陷的時間,恰恰正是狂歡節,即2月23日。之後全球40億的人禁足在家中,一直到復活節的今天,都還未見解禁。不過人類社會是否能從這次的災難中復活,端看人能否從這次的教訓中覺醒,重新省思天地自然、社會、宗教、家庭、人生的意義,並修正過去的錯誤。若然,那麼2020年的復活節,在人類歷史上是極具意義的一年。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