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期望以「象徵性的強硬」立足於強國之間

歐盟期望以「象徵性的強硬」立足於強國之間(圖/European Council President/CC BY-NC-ND 2.0)

上週四(3 月 18 日)美中兩國在安哥拉治展開外交高層會談,這也是美國新政府上任以來兩國首次有高層面晤,美方代表為國務卿布林肯和國安顧問蘇利文,中方則是中國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和外長王毅。美國媒體的對中強硬派不乏在會談之前抨擊華府軟弱、會談殊無意義者,不料週四會議的開幕式上,雙方竟出現唇槍舌劍互不相讓的緊張情況,歐洲媒體普遍引述布林肯宣稱美中兩國「在某些領域存在著根本性差異」的發言,認為這次的正面碰撞暗示著美中關係不會比前總統川普任內好到哪裡去,或者如英國《金融時報》所稱,是未能使兩國關係有所突破。

前情提要:美中外交高層會談唇槍舌劍 華府假強硬真軟弱?

上週五英國《衛報》刊出一篇相關報導,標題為〈安哥拉治的冷淡會議是否奠下美中關係基調?〉報導指出,儘管包括拜登在內的許多美國政界人士都批評過前總統川普的中國政策,如今拜登在人權和經濟議題上卻受到來自國會兩黨的壓力,非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不可。報導並未明白回答自己的提問,但結尾引述美國 CBS 的消息指出,雙方在公開的口水戰過後展開「實質、嚴肅且直接」的對話,涵蓋從北韓核武到氣候變遷等廣泛議題,這代表雙方儘管堅守各自的立場,卻也都「急切想要嘗試找出合作方法」,又彷彿暗示峰會上的口水戰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演出。

美中兩國高層於3月18日在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舉行會晤,這是拜登政府上台後兩國高層首次面對面晤談。
圖/Twitter

《衛報》的這則報導可能多少反映了歐洲國家看待中國的態度。就在美中安哥拉治會談前一日,歐盟將 4 名中國官員列入制裁名單,手段包括凍結在歐盟境內的財產即禁止入境歐盟,這是 1989 年天安門事件後歐盟對中國展開禁運以來的首次制裁。《路透社》的報導明白指出,制裁其實象徵意義大過實質,亦即制裁的重點不在於懲罰被列入名單的 4 名官員個人,而在於象徵歐盟對中國已經轉而強硬:「布魯塞爾一直以來(視中國為)友善的貿易夥伴,如今則視之為基本人權和自由的系統係破壞者。」​在此之前,荷蘭​國會認定中國在新疆對維吾爾人犯下種族滅絕罪行,也是此類​​象徵意義的政治表態。不過作為實力主義者,這類象徵性表態對中國是否造成壓力則不得而知。

​正如《歐盟觀察家》的一篇報導所指出,歐盟試圖在大國之間走出自己的路,但往往不能如願。近來美國總統拜登和俄羅斯總統蒲亭隔空交火,結果「歐盟發言人選了美國這邊站」,被認為並不明智,雖然歐盟在此之前早已就政治迫害對俄羅斯展開制裁。歐盟也不願意在美中之間選邊站,甚至在美國的強力反對下與中國簽署投資協定,除了經濟利益的考量,也是一種政治自主的宣示。但《歐盟觀察家》​認為,上週美中安哥拉治會談的衝突之後,歐盟遲早也要被美國捲入美中之間的紛爭,面臨選邊站的困難。

參考新聞來源:
2021/03/20    Financial Times(英國金融時報) Alaska meeting ends without breakthrough in US-China relations
2021/03/19    The Guardian(英國衛報)    Will a chilly meeting in Anchorage set the tone for US-China relations?
2021/03/19    Deutsche Welle(德國之聲)    US-China talks wrap up, ‘fundamentally at odds’ in places

Tagged: